844丰厚的利润(第2页)
道路的铺设同样不简单。他要求道路宽阔且平坦,不仅方便人们出行,更重要的是便于货物运输。
为此,需要开采大量合适的石料,还要组织众多工人进行铺设和维护。港口的扩建也是亚历山大极为重视的项目。随着贸易的日益繁荣,原有的港口规模已无法满足需求。
新港口的建设不仅要扩大泊位数量,还要配备先进的装卸设备,以提高货物的吞吐效率。
污水处理系统的构建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当时,大多数城市对污水排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城市环境恶劣,疾病频发。
但亚历山大深知其重要性,他不惜投入重金,设计并建造了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以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环境。
而在亚历山大庞大的雇佣体系中,还有一个极为庞大的群体尚未提及,那便是佃农。他们日复一日地在亚历山大城外广袤的田地里辛勤劳作,领取着固定的工资。
将各类雇佣人员综合起来看,仅仅在赞赞城及其周边地区,他所雇佣的人数便多得惊人,甚至连他自已都难以确切知晓具体数目。
经过粗略估计,这一数字大约在5万到6万人之间。即便抛开其他背景信息不谈,单看这个数字本身,就已然相当庞大。
从相关历史背景来看,这个数字甚至超越了帕夏·穆阿兹黄金时代赞赞城人口的巅峰数量。
当进一步计算他每月预计需要支付的薪资总额时,这个数字更是大得惊人。
亚历山大向来倾向于给工人们支付较为优厚的工资,平均下来,每月人均工资约为200罗帕尔。如此算来,他每月单单在这方面就需要支出1200万罗帕尔,一年的费用约为1.5亿罗帕尔……而这仅仅是为了维持赞赞城的正常运转。
倘若想要了解在亚历山大接管赞赞城之前,这笔支出有多么超乎想象,不妨看看这样一组数据:在他接管之前,整个城市每年的税收约为1000万罗帕尔!
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为这座城市投入的资金,几乎是帕夏穆阿兹统治时期城市收入的15倍之多。
再举个例子,帕夏法扎,原本被视作最富有的帕夏之一,然而他每年的收入也不过与之前赞赞城一年的税收大致相当。
更为严峻的是,这还远远不是亚历山大全部的开支。
要知道,赞赞城并非亚历山大唯一的领地。像拉皮塔斯管辖的塞萨利,以及米德郡等地,同样是他的私人财产。这些地方由于自身无法产生足够的税收,因而也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营。
除此之外,坎比西斯的城市贾贝尔和格莱涅的土地,也需要亚历山大提供助力以加快发展步伐。提比亚斯的众多饱受战争摧残的城市,更是打着救济与重建的旗号,仰仗亚历山大的支持。
毫不夸张地讲,亚历山大名下土地上的几乎所有行政人员、公务员以及驻军,其薪水都直接由他支付。参与当地众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大量工人,同样如此。
当把所有这些相关的辅助成本累加起来,亚历山大每年的运营费用缺口很快就达到了约3亿罗帕尔。
而在同一时期,他从土地上获取的税收,甚至连这一数额的十分之一都难以企及——大约3000万罗帕尔的税收,在整个财政计划中显得微不足道。
事实上,这一税收数额看上去实在太低,以至于有时亚历山大甚至萌生出彻底取消税收的冲动,毕竟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量,成本似乎已然远超收益。
雇佣税务员、记录员以及相关必要的后勤费用,几乎让这点微薄的税收收入变得得不偿失,收取过程过于繁琐。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时的念头,亚历山大绝不会贸然开创如此糟糕且愚蠢的先例。他心里十分清楚,减税容易,但想要再度增税,那可就难如登天了。
而且,税收也并非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这3000万罗帕尔至少足够支付许多小额的辅助成本,其中之一便是雇佣税务员的费用。
对于亚历山大而言,这属于一项固定成本。因为即便他停止收税,也依旧必须维持这个部门的正常运转,以便在未来倘若有收税需求时,能够随时恢复征税工作。
毕竟,停止征税并不会让他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好,反而可能使后续的财政管理陷入困境。
那么,为何亚历山大坐拥约400,0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税收却如此之低呢?值得庆幸的是,这并非源于腐败问题,也并非他缺乏征税能力。
造成如此巨额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亚历山大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税源。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政策,便是给予提比亚农民三年的税收宽限期。
他之所以这样做,旨在帮助那些饱受战争创伤的土地尽快恢复生机,同时提升自已在民众中的声望。
幸运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目标都有实现的希望。
然而,这项政策却带来了一个不幸的副作用。在一个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是农民的国家,农民缴纳的税款基本上不仅占据了国家收入的绝大部分,甚至可以说几乎构成了全部收入来源。
所以,通过这项政策,亚历山大实际上在三年内停止了向提比亚斯收取“租金”,与此同时,还投入了创纪录的资金来推动当地经济的启动与发展,期望借此在政治层面收获成功。
亚历山大资产负债表出现如此巨大赤字的第二个原因,与一些巧妙的“会计技巧”有关。
账面上所呈现出来的数字,往往比实际情况要糟糕许多。
比如说,亚历山大付给耕种他田地的佃农工资,无论这一数额有多高,最终这些佃农为他生产出来的粮食,其价值足以弥补工资支出。
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实际上并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损失钱财——他只是将现金转化成了商品。
而后,当他手下的工人拿着从亚历山大那里获得的工资,再把同样的谷物买回来时,这些商品又再度转换成了现金。
从“会计”的角度去审视,亚历山大账簿上的“资产”价值实际上保持不变,甚至还略有增加,因为亚历山大出售谷物的价格,自然是高于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价格。
类似的情况在许多其他商品交易中也同样存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亚历山大所支出的资金,最终又回到了他自已手中。
但由于一些巧妙的会计手段,这种资金的流转过程并没有在账簿上清晰明确地体现出来——支付的工资从未与生产商品销售所产生的利润进行直接对比。
同时,尽管从货物销售中产生的税收较少,原因在于赞赞大多数货物的税率较低,但实际上全部销售收入都进入了领主的国库,这本应算作税收的一部分,却也未在账面上明确体现。
必须牢记的是,在当时的背景下,领主的个人财富与国家财富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整个封地都被视作他的个人财产,他有权随意支配由此产生的财富——无论是用于个人享乐,还是用于领地的保卫与改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