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年12月:短波密钥
卷首语
【画面:1964年12月的新疆戈壁,短波电台的刻度盘在寒风中转动,指针精准停在28.256兆赫,与
信箱编号形成数字重叠。八进制转换动画显示“2800→5400”的计算过程(2800÷8=350余0,350÷8=43余6→修正为5400),温度每降低1c,频率计指针偏移0.037兆赫,与动态密钥修正表的红线条完全吻合。数据流动画显示:2800公里=5400八进制x518.5米\/单位,0.037兆赫\/c=37赫兹振动频率x0.001兆赫\/赫兹,两者叠加生成的“2800+0.037=2800.037”与1964年11月的齿轮模数0.98毫米形成2857:1的通信距离精度比。字幕浮现:当八进制密钥穿越2800公里戈壁,每c的频率漂移都在动态修正加密参数——1964年的短波测试不是简单的技术预研,是中国密码人用地理距离构建的卫星通信加密前哨。】
【镜头:陈恒站在短波电台前,呼出的白气在-19c的空气中瞬间凝结,他戴着羊皮手套的手指转动频率旋钮,28.256兆赫的刻度线被冰霜覆盖仍清晰可辨。操作台上的距离换算表标注“2800公里=5400(八进制)”,旁边的温度计每下降1c,频率计的修正值就跳动0.037兆赫。远处的通信铁塔在风雪中矗立,37米高度标记处的冰层厚度(0.98毫米)与1964年11月的齿轮模数完全一致。】
1964年12月7日清晨,新疆与北京的卫星通信预研测试正式启动。陈恒带领团队在戈壁滩搭建临时通信站,-15c的低温让电台设备启动时间延长至19分钟,比常温下慢3倍。他在测试日志上写下首个关键参数:“新疆-北京直线距离2800公里”,用红笔在旁边标注八进制转换公式,经过三次验算确定“2800→5400”为标准密钥——这个数值既包含距离信息,又符合八进制加密的位数规范。“短波通信的最大问题是频率漂移,”他对记录数据的战士说,指尖划过电台刻度盘上的28.256兆赫刻度,这个数值与
信箱编号的后五位完全相同。
9时37分,首次加密传输开始。陈恒输入八进制密钥“5400”,电台发射的电波频率初始锁定28.256兆赫,但15分钟后频率计显示28.221兆赫——温度下降3c导致漂移0.035兆赫,与理论值0.037兆赫\/c的误差仅0.002兆赫。“每小时测量一次环境温度,按0.037兆赫\/c修正频率,”他在修正表上画下温度-频率曲线,-19c时的预测频率(28.256-19x0.037=27.533兆赫)与实际测量值27.531兆赫几乎重合。战士们发现,修正表的网格间距(0.98厘米)与1964年11月的齿轮模数形成1000:1比例,与沙地图谱的精度标准一致。
【特写:陈恒的铅笔在修正表上标注“0.037兆赫\/c=37x0.001”,公式旁的频率漂移波形图(每厘米3.7格)与1963年6月的雷电波形形成技术呼应。八进制转换过程的演算纸(共19行)与电台的19个频率档位对应,每行末尾的校验数字“7”与1964年10月16日的传输时间7秒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