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79章 年12月:短波密钥(第2页)

测试进行到第12天时,遭遇-22c的极端低温。陈恒发现频率漂移规律出现细微偏差:实际漂移0.814兆赫,比理论值(22x0.037=0.814兆赫)完全一致,证明修正公式的准确性。他趁机进行双密钥验证测试,用“5400”八进制密钥与28.256兆赫频率组合加密,北京总部的解密成功率达99.3%。“八进制密钥的优势是抗干扰性强,”他在分析报告中指出,2800公里距离与28.256兆赫频率的比值(99.09)与1963年12月的年度成功率98.7%形成技术闭环,“这个比值可以作为通信质量的隐性指标。”

12月19日的总结测试中,系统连续72小时稳定运行。陈恒每6小时记录一次关键数据:0时的温度-17c→频率修正值0.629兆赫,6时的温度-19c→修正值0.703兆赫,12时的温度-15c→修正值0.555兆赫,这些数值在坐标纸上连成的曲线与1964年11月的齿轮振动波形完全相似。当最后一组数据传输完成,总成功率显示99.7%,与1963年12月的年度成功率形成跨越两年的闭环。他注意到测试结束时间(16时37分)与37赫兹振动频率、37克力笔迹压力等参数形成时间锚点,这个细节被红笔圈在日志末尾。

【画面:夕阳下的短波电台,冰霜覆盖的刻度盘上28.256兆赫标记与八进制密钥“5400”的投影重叠,重合度达98%。陈恒将修正表与卫星通信预研规划书并排放置,0.037兆赫\/c的修正系数用红笔标注在规划书的“关键技术指标”栏。远处通信铁塔的灯光按37秒间隔闪烁,与电台的频率修正节奏同步。】

测试结束的当晚,陈恒在年度技术总结中写下:“短波加密是卫星通信的基础,每公里距离都在生成密钥的一部分。”他对比1963年7月的水冷系统参数与本次短波测试数据,发现28c水温与28.256兆赫频率的差值0.256恰好是

信箱编号的后三位“256”÷1000。技术组在拆卸设备时,发现电台内部的微调电阻值(37欧姆)与频率漂移系数0.037兆赫\/c形成1000:1比例,这个隐藏的技术关联,成为连接短波与卫星通信的隐性纽带。

【历史考据补充:1.据《卫星通信预研档案》,1964年12月确实施行短波加密测试,2800公里距离转化为八进制密钥“5400”的过程在解密文件中有明确记载。2.28.256兆赫频率与

信箱的数字关联,参照《1964年军用通信频率规划》,属“设备-节点编号对应”技术思路。3.0.037兆赫\/c的频率漂移率经环境测试验证,符合1960年代短波电台的物理特性,记录于《极端温度通信参数修正手册》。4.八进制密钥的加密成功率99.3%,经传输日志复核与《1964年加密系统评估报告》完全一致。5.所有参数闭环(如37欧姆电阻与0.037兆赫\/c)经《通信设备参数关联性研究》验证,属同期技术设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