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神秘的 作品

848“新的出路”

这便是两大银行体系在发放融资贷款方面的详细解释。那么,最后一类贷款——个人贷款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如果你需要资金并非用于商业经营或进行大额资产购买,而是出于教育、医疗甚至旅行等个人原因,这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对于伊斯兰银行而言,在这种情况下,它既不能通过股息的形式赚取利润,也不能要求增加资金数额,因为这在教义中就等同于收取利息,是被严格禁止的。

事实上,甚至以商业形式发放贷款,然后以现金形式收回这种行为,在伊斯兰银行体系中也是不被允许的。比如说,如果朋友借给你一些钱,按照规定,他们只能收回本金。

但对于银行来说,这种没有任何盈利的净零交易毫无价值。毕竟,如果银行都开始这样做,那么所有员工恐怕都要面临挨饿的困境。

因此,面对这些严格的限制,伊斯兰银行不得不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寻求解决之道。最终,他们从发放的住房贷款模式中获得了灵感,想出了一种“交换媒介”交易方式。

其具体的工作方式如下:

假设你向伊斯兰银行申请一笔10万的学生贷款。但银行不能直接给你现金。于是,银行会转而出售某种商品,这个商品可以是任何东西,比如谷物、黄金、钢铁、电子产品等等,其价值等同于你申请的贷款金额100,000。

然而,由于你无法一次性以现金支付货款,而是希望通过长期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支付,所以银行会要求一个更高的金额,具体的条款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假设银行要价125,000,分5年付款。经过考虑后同意了这些条件,并签署了所有相关文件。一旦完成这些步骤,并且确定了价格,整个交易便基本确定下来。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抵押贷款例子一样,商定的价格是绝对无法改变的。即便你错过几个月的付款期限,银行也不能多收取一分钱。

他们可能会对你提起诉讼,将你告上法庭,并采取所有合法的追讨措施,但价格始终保持不变。

至于你收到的商品,由于已经购买了它,从法律层面上讲,它就是你的了,你可以对其进行任何你想做的处理。

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因为你急需现金,所以你会前往二手市场,以你所能争取到的价格出售它。

有时,如果你不认识合适的二手交易经纪人(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银行本身会以市场价格(即100,000现金)将刚刚卖给你的商品再从你手中买回来。

或者,如果你自认为对市场行情更为了解,觉得自已能够找到更合适的客户,从而获得超过100,000的收入,你也可以自行将货物带给这些潜在客户。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从该商品销售中获得的钱,就是你实际拿到手的贷款资金。简单概括来说,传统银行会直接借给你100,000,并在5年内以5%的利率额外赚取25,000;

而伊斯兰银行则会向你出售价值100,000的商品,并要求你支付125,000的固定回报,且不会收取任何隐藏费用。

后一种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你同样存在盈利或亏损的可能性。比如说,如果商品价格在你收到货物的第二天突然上涨,你就有可能从中获利;

反之,如果价格突然下跌,你就会遭受损失。由此,再次深刻认识到伊斯兰银行体系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盈利和亏损的双重可能性。毕竟,在商业领域,没有什么是能够绝对保证的。

亚历山大陷入了沉思,脑海中反复权衡着这两种银行业务模式的诸多细节,试图从中找出最契合当前局势的方案。

尽管免息银行系统听起来好处诸多,可现实却是传统银行在全球金融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免息银行之类的模式,仅仅在市场的边缘地带艰难生存。这就意味着,传统银行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当然,受欢迎并不等同于就更好。要是有人问亚历山大,为何这两种银行模式在规模上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会坦率地承认自已也并不清楚。

毕竟,他并非经济学或金融学方面的专家。不过,他倒是能依据一些情况,提出一些颇具根据的理论,来解释免息银行业务不受欢迎的原因。

首先,免息银行理论或许本身就存在一些缺陷,与现实情况脱节。就好比共产主义理论,“人民”拥有一切生产要素,单从理论层面来看,确实十分美好。

然而,它却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腐败滋生的可能性等现实因素。要知道,“人民”并非一个单一、统一的实体,而且处于最高层的领导者也难免会犯错。同样,免息银行的盈亏模式,或许无法带来维持银行运营以及满足投资者期望的回报。

其次,这种模式对于银行家或者储户而言,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银行家们对该协议感到反感的原因,其实显而易见。

依据传统银行规则,无论他们放贷多少资金,都必定能够收回本金以及相应利息。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会愿意放弃资金的稳定保障,而去选择充满风险与变数的回报计划呢?

可为什么储户有时也不青睐免息银行模式呢?亚历山大猜测,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与银行家有着相似的顾虑——担心失去自已辛苦积攒的所有钱财。

诚然,选择免息银行模式,储户也有机会获取更多收益,但当面临可能失去大量积蓄的风险时,许多人更倾向于选择更为稳妥的方式,即获取虽少却稳定的固定收益,而非冒险去追求可能更高的回报。这,便是人类的基本心理。

亚历山大花费了不少时间,深入思考实施这两种银行系统所面临的挑战,自然而然地发现,传统银行模式的实施要容易许多。

他只需把钱借给任何有需求的人,然后坐等对方还款即可。至于借款人如何筹集资金,那是借款人自已需要头疼的问题。

然而,免息银行系统则需要更为细致的监督。首先,它要求对债务人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

因为在这种模式下,亚历山大并非简单地放贷,而是一种投资行为,他面临着失去全部资金的风险,所以对借款人的“信用评分”要求自然更高。

其次,一旦贷款发放出去,后续还需要进一步的会计监督,以此确保企业如实报告正确的收入数据。

否则,企业很容易在赚取巨额利润的情况下,通过伪造账目,让其看起来仅仅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这种手段古已有之,常被用来逃避缴纳营业税。亚历山大可不想成为被蒙骗的对象之一。

最后,到了年底,在向储户合理分配收益方面,也存在诸多麻烦。在固定利率模式下,他只需将储蓄金额乘以固定的利率百分比,就能轻松得出应支付给储户的收益。

但在无息模式下,利润必须按照存款比例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有时甚至还需要根据产生相应比例利润的具体账户来分配。即便亚历山大有心如此,他也缺乏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手,来构建如此复杂的分配结构。

因此,亚历山大当下决定,暂时只提供基于传统利息的贷款,并计划在日后再考虑推出更为复杂的替代方案。

即便日后真的推行,亚历山大也希望能大幅简化流程,比如让借款人的账目更加透明化,只向现金流稳定的企业提供贷款,并且放弃以这种方式提供个人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