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5章 无畏擒龙(60)(第2页)
三天后,归渊的铜魂之海不再退潮。水电站的废墟上,长出了片新的忆魂草,叶片上的纹路映着海底的景象:守忆人正在修补青铜船,老刀用洛阳铲挖开被堵住的铜脉,流出的不再是废水,是带着野菊香的清泉。穿工装的老人把坍塌的机房改造成了沉淀池,池底铺着层青铜镜的碎片,碎片反射着阳光,把废水照得透亮,像在给污水“消毒”。
红泥坳的雨停了那天,七处祭坛的铜器突然自己响了起来。鹰嘴崖的暖手炉冒出热气,黑风口的青铜稻草人摇起了铜铃,落雁坡的铜铃铛结出了冰花,每样铜器的响声里都混着守忆人的笑声。小年蹲在镇魂碑前,看着碑身的藤蔓上开出朵铜绿色的花,花心的露珠里,能看到守忆人在海底向红泥坳挥手,老刀的手里举着朵野菊,花瓣上的水珠正往红泥坳的方向落。
阿镜把药书里变化的章节抄录下来,贴在铜铺的墙上。路过的人都能看见,原本写着“镜碎则魂散”的地方,被新的墨迹覆盖——“魂寄草木,镜碎亦生”。下面画着幅小小的画:红泥坳的野菊长在归渊的海底,守忆人的青铜船泊在花海中央,船帆上的忆魂草叶片,正映着地上的人在田间劳作的模样。
货郎的儿子在沉淀池旁开了家“铜魂茶馆”,用净化后的水泡野菊茶,茶杯是用废铜熔的,杯底刻着归渊的地图。客人喝茶时,常常能在茶汤里看见些模糊的人影,在海底的花海中喝茶,其中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总爱往茶杯里加片野菊瓣,像在跟地上的人碰杯。
那年秋分,红泥坳的人在沉淀池旁立了块新的青铜碑,上面没刻字,只铸了片野菊叶,叶脉的纹路连接着七处祭坛和归渊。穿工装的老人在碑前种了圈七心草,“让草替我们记着,铜器会老,人会走,但只要根还在,魂就散不了。”他的铜拐杖靠在碑上,杖头的三足鸟正对着归渊的方向,像在眺望远方的朋友。
小年和阿镜的铜铺添了项新活计:给山外的工厂打制铜制的过滤器,滤网上刻着野菊的纹路。“让他们也尝尝干净的水,”小年往过滤器里嵌了颗野菊籽,“知道有些东西比铜矿值钱。”阿镜则在每个过滤器里放了片青铜镜残片,“这样守忆人能看着,我们在替他们守护这片土地的干净。”
有天夜里,红泥坳的人被铜器的响声惊醒。
跑到破庙前一看,镇魂碑的藤蔓上,停满了青铜色的鸟,每只鸟的嘴里都衔着片野菊瓣,翅膀的纹路是守忆人的笔迹,拼出“谢谢”两个字。鸟群盘旋三圈后往归渊的方向飞,飞过沉淀池时,花瓣掉进水里,开出了金色的花,像条连接地上与海底的花路。
后来,山外的工厂再也没往河道里排过废水。据说厂长夜里总做个梦,梦见片铜绿色的海,有群人影在海底向他挥手,手里举着生锈的过滤器,过滤器里开出的野菊,花瓣上写着“万物同源”。他派人来红泥坳学做净化装置时,带了面新铸的三足鸟铜镜,挂在沉淀池的碑上,镜面映着归渊的海底和红泥坳的田野,像把两个世界装在了一起。
红泥坳的雨再落下时,带着野菊的清香。小年蹲在铜铺前打制新的铜器,凿子落下的火星里,能看到守忆人在海底的花海中笑,阿镜的药书摊在旁边,最新的一页画着幅画:地上的人往归渊扔野菊籽,海底的守忆人往红泥坳抛铜器,中间的雨丝里,长满了会开花的铜链,像条永远不会断的桥。
孩子们在雨里跑,手里举着铜制的小风车,风车的叶片上刻着归渊的地图。风一吹,风车转起来,把雨水搅成金色的雾,雾里浮着些铜绿色的光点,是守忆人的魂魄在跟他们玩。穿工装的老人坐在镇魂碑前,看着雾里的光点笑,他的军大衣上,不知何时落了片铜绿色的花瓣,像海底的守忆人送来的礼物。
“你看,”阿镜指着雾里的光点,它们正在拼出个巨大的“家”字,笔画里既有地上的野菊,也有海底的铜器,“不管在地上还是海底,我们早就成了一家人。”她往雾里撒了把野菊粉,粉末落在光点上,开出些小小的花,一半是金色,一半是铜绿色,像两个世界的春天,在雨里紧紧抱在了一起。
铜铺的钟声突然响了,声线穿过雨幕,传到七处祭坛,传到归渊的海底。守忆人在海底听见了,红泥坳的人在地上听见了,连山外工厂的机器声,都跟着钟声的节奏轻响,像在合唱一首关于守护的歌。歌里没有悲伤,没有离别,只有野菊在铜器上开花的声音,只有归渊的海水和红泥坳的雨水,在同一个天空下,轻轻相拥的声音。
霜降这天,红泥坳的晨霜裹着野菊的枯瓣,在青石板上结出层薄冰,像谁铺了张碎金箔。小年蹲在铜铺后墙根下翻晒铜屑,指尖刚触到堆锈迹斑斑的碎铜,突然有片碎屑立了起来,像片微型的青铜叶,叶脉里渗出淡金色的液珠,落在地上凝成个小字——“衍”。
阿镜举着个竹筛从山外回来,筛底的铜绿正在剥落,露出下面银白色的星纹,是北斗七星的图案,其中“天枢”星的位置微微凸起,像颗即将脱落的牙。“山外的考古队在黑风口挖到座西晋墓葬,”她把筛子扣在镇魂碑上,星纹突然亮起红光,映得碑身的藤蔓都在颤动,“墓里的壁画画着红泥坳的未来,七处祭坛的铜器正在自己繁衍,长出新的铜苗,苗尖上结着三足鸟形状的果实。”
话音刚落,破庙的香炉突然“当啷”一声翻倒,香灰里滚出些铜绿色的颗粒,像没烧透的香头。小年伸手去捡,颗粒在掌心炸开,变成群细小的铜虫,顺着他的手腕往上爬,在银镯子的缝隙里筑巢,巢的形状像缩小的红泥坳,有铜铺、破庙、镇魂碑,甚至能看到菜园里的忆魂草在摆动。
“是‘衍铜’,”阿镜翻开药书最新的一页,上面用朱砂画着株奇怪的植物,根茎是铜链,叶片是铜镜残片,花蕊是三足鸟的形状,“西晋的《考工记》里提过,铜器养到极致会生‘灵’,能像草木一样繁衍,只是需要血契之人的灵气滋养。”她往铜虫筑的小巢里撒了把野菊粉,粉末落在铜巢上,立刻长出些金色的细丝,像给巢穴盖了层屋顶。
当天傍晚,七处祭坛的铜器都有了动静。水电站的铜管道上冒出细小的铜芽,芽尖缠着忆魂草的根须;鹰嘴崖的暖手炉里长出铜制的火苗,在炉壁上开出野菊纹;落雁坡的铜铃铛则结出串铜籽,风吹过时发出“沙沙”的响,像在传播种子。穿工装的老人拄着拐杖来看时,杖头的三足鸟突然张开翅膀,里面藏着只更小的三足鸟,喙里衔着颗铜制的野菊籽,像在孕育新的生命。
“衍铜不是祸事,是铜魂在认亲,”老人用拐杖拨开铜芽,下面的泥土里渗着淡金色的液珠,“守忆人在海底把铜魂养得壮实了,现在让它们自己找去处,是想在红泥坳扎根。”他往铜芽上浇了些归渊的海水,是用铜壶装来的,水落在芽尖上,立刻开出朵微型的铜花,花瓣上能看到守忆人的笑脸。
可到了夜里,铜器的繁衍突然失控。水电站的铜芽疯长成铜藤,缠住了机房的横梁
;鹰嘴崖的铜火苗蔓延到岩壁,把忆魂草烧成了铜色;最吓人的是落雁坡,铜籽落地后长成片铜树林,树枝上挂着些模糊的人影,是没来得及归渊的守忆人,他们的手脚被铜枝缠住,像在挣扎。
阿镜的药书在这时突然发烫,记载“衍铜”的页面自动翻开,上面的朱砂字正在流动:“铜魂需识人间烟火,过则成灾。”她往铜树林里扔了把阿婆留下的铜梳,梳齿划过铜枝时,冒出些白烟,被缠住的人影渐渐消散,变成铜叶上的纹路,是他们生前的故事,有笑有泪,像本摊开的书。
“得让铜器知道,红泥坳的日子不是只有生长,还有节制。”小年把银镯子按在疯长的铜藤上,活动的那颗星突然射出红光,在藤上烧出个“止”字,“守忆人在海底教过我们,万物有灵,过则为祸。”他带着村里人给七处祭坛的铜器“修剪”,把多余的铜枝锯下来,熔铸成新的铜器,送给刚添丁的人家,“让新生的铜器认新主人,知道该往哪长。”
穿工装的老人则带着孩子们给铜器“喂”食物:往铜芽上撒野菊粉,给铜火苗添松脂,在铜籽旁埋谷壳。“铜魂像娃娃,得教规矩,”他往暖手炉里放了块木炭,铜制的火苗立刻收敛了气焰,变成柔和的暖光,“不能让它们疯长,也不能让它们饿着,就像养孩子,得有松有紧。”
三天后,铜器的繁衍终于平稳了。水电站的铜藤沿着房梁盘成个漂亮的穹顶,上面点缀着野菊纹的铜花;鹰嘴崖的铜火苗变成盏盏铜灯,挂在忆魂草间,夜里会发出暖光;落雁坡的铜树林则长成座凉亭,供过路人歇脚,铜叶的影子在地上拼出守忆人的故事,像个露天的学堂。
红泥坳的人开始学着与衍铜共处。主妇们用铜藤的嫩芽炒菜,说带着淡淡的菊香;孩子们把铜籽串成项链,戴在身上能驱蚊虫;货郎的儿子更是开了家“衍铜铺”,专卖会慢慢生长的铜器,有会越长越宽的铜镜,有会结出小铜铃的铜链,最受欢迎的是铜制的花盆,里面的铜土能真的种出野菊,花瓣上还会慢慢浮现出购买者的名字。
“衍铜认主,就像狗认家,”穿工装的老人坐在铜凉亭里喝茶,茶杯是衍铜长出来的,杯沿每天会长出片新的铜叶,“你对它好,它就给你长好处;你贪多,它就给你惹麻烦。”他的拐杖旁长出株铜制的七心草,叶片上的七星纹每天都会变换位置,像个活的星象仪。
小年和阿镜的铜铺变成了“衍铜学堂”,教山外的人如何与铜器相处。阿镜编了本《衍铜养护记》,里面写着:“晨露浇之,野菊伴之,勿贪其华,勿厌其锈,待之如友,则铜魂自安。”书的扉页是片衍铜长的铜叶,上面用野菊汁写着“共生”二字,像个温柔的约定。
冬至那天,红泥坳举办了第一届“衍铜节”。孩子们举着自己养的铜器在街上游行,有会开花的铜手镯,有会长高的铜小人,还有个铜制的小犁,每天都会往土里钻一点,像在自己耕地。大人们则在镇魂碑前评选“最美衍铜”,获奖的是株长在破庙神像手里的铜野菊,花瓣层层叠叠,花心嵌着颗从归渊带来的铜珠,像把海底的光也带了回来。
守忆人似乎也在海底庆祝,归渊的方向飘来些铜制的花瓣,落在红泥坳的衍铜上,让每样铜器都开出了双层花瓣,一层是金色的野菊,一层是铜绿色的归渊纹,像两个世界的祝福。穿工装的老人把花瓣收集起来,压在《衍铜养护记》里,说要留给后人看,铜器也能传情,就像守忆人从未离开。
后来,山外的博物馆派人来红泥坳研究衍铜,带回去的铜样在馆里也长出了铜芽,缠绕着展柜里的西晋文物,像在认亲。馆长特意在红泥坳设了分馆,展出会生长的铜器,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铜有魂,需待之以诚;物有灵,需处之以和。”
红泥坳的衍铜还在慢慢生长。铜铺的房梁上,衍铜长成了个巨大的三足鸟形状,翅膀覆盖着整个屋顶,每天清晨,阳光透过铜翅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片金色的光斑,像守忆人在撒野菊粉。小年在光斑里打制新的铜器,阿镜的药书摊在旁边,最新的插画是群孩子围着衍铜玩耍,铜器长出的枝桠上,挂着他们的笑声,像串永远不会褪色的铜铃。
雨落在衍铜上,发出“叮叮”的响,像守忆人在海底回应。孩子们在铜凉亭里读书,铜叶的影子在书页上晃动,把“衍”字的笔画晃成了“生”,像在说,真正的繁衍,不是无节制的生长,是让每个新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像北斗七星永远有序,像红泥坳的野菊,一季一季,开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