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洛天 作品

第1639章 无畏擒龙(44)

砚之在静远堂住到第二十一天的时候,腊梅的花瓣已经落了大半,鹅黄色的残瓣铺在青石板上,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蜜罐。她蹲在花架前捡花瓣时,发现花托已经鼓成了小小的青果,圆滚滚的像颗缩小的梅子,表面还覆着层细密的绒毛,摸起来像婴儿的脸颊。“得套上防虫袋,”老人背着竹篓从后山回来,篓里装着新采的野菊花,黄色的花瓣上沾着晨露,“去年的枸杞就是被鸟啄了,只剩半筐空壳。”

砚之接过老人递来的纱袋,袋口的抽绳是用阿婉的红绳接的,两种红色在阳光下融成一团,像朵永不凋谢的花。她给青果套袋时,指尖的钢笔突然滚落在花瓣堆里,笔帽上的铜环沾了片残瓣,晃起来叮当作响,像串微型的风铃。“别捡,”老人往竹篓里抖着野菊花,“让它在花瓣里躺会儿,沾点香,写出来的字都带甜味。”

那天上午,出版社的编辑来了,穿着件米白色的风衣,衣领上别着枚腊梅胸针,是用树脂浇铸的,里面嵌着片真花瓣,想必是从李婶的手工作坊买的。“书稿我看完了,”编辑翻开笔记本时,砚之看见扉页上贴着片静远堂的银杏叶,叶脉旁写着“文字如草木,需扎根土地”,“我们想做个‘老宅院’系列,把静远堂的故事放在首卷,封面就用这株腊梅结果的照片。”

老人坐在竹椅上翻着编辑带来的样书,指尖在印有腊梅图案的封面上停顿——那是用砚之拍的照片做的,青果在纱袋里若隐若现,像颗藏在襁褓里的星星。“不用太花哨,”老人的指腹抚过书名,“就像这果子,青着就好,熟了再换颜色。”

砚之给编辑泡桂花茶时,发现茶杯的杯底沉着颗腊梅籽,是去年的果实落在里面的,被茶汤泡得发胀,种皮裂开道缝,露出里面的白仁,像个刚睡醒的婴儿。“这是天意,”编辑指着裂开的籽笑,眼角的细纹里盛着阳光,“说明你的故事该落地生根了。”

中午吃饭时,李婶带来了刚烙的菜饼,饼面上撒着芝麻,形状像朵半开的腊梅,是用阿婉留下的铁模压的,模子边缘的花纹已经被岁月磨得发亮。“我娘说这饼得就着野菊花茶吃,”李婶把饼放在石桌上,竹篮里还躺着个布包,里面是绣娘们新做的书签,“败火,配着青果的涩刚好。”

老人往菜饼上抹着辣酱,说:“你祖父以前就爱这么吃,”他的筷子夹着饼在辣酱里转了圈,红色的酱渍在饼上洇出朵花,“说‘南方的淡得配点北方的烈,才像过日子,有滋有味’。”

砚之咬饼时,芝麻粒粘在嘴角,像撒了把碎金。她突然注意到李婶的布包里露出半截红绳,和竹篮上的蝴蝶结是同批线,想必是村里的姑娘们一起搓的,纤维里还掺着些桂花碎,风过时香得人发晕。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翻晒野菊花,在竹匾的缝隙里发现张泛黄的药方,是阿婉的字迹:“野菊三钱,腊梅叶五片,煮水擦身,治夏日烦躁。”药方的边缘绣着朵小小的腊梅,针脚细密得像蛛网,想必是怕药方散开,特意用绣线固定的。“她总说草木能治百病,”老人往菊花里掺着薄荷,绿色的叶片落在黄色的花瓣上,像幅活的画,“连心烦都能治,比药汤管用。”

砚之把药方夹进祖父的《植物志》,刚好在“野菊”条目下,像给文字配了幅插图。她突然想起昨天给青果浇水时,发现根须已经从陶盆的排水孔钻了出来,在空气中打着卷,像群想挣脱束缚的小蛇。“这是要换盆了,”老人用竹片撬开盆底的瓦片,“根须见着新土才肯长,就像人,总得往前挪挪脚。”

那天傍晚,砚之在书稿的后记里写下:“植物的根须比枝叶更诚实,它们在土里悄悄扩张的样子,藏着最执着的生长。”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青果突然抖了抖,纱袋在风里轻轻摇晃,像个在襁褓里踢腿的婴儿。

夜里下了场雷阵雨,雨点打在葡萄架上,噼啪作响,像谁在院里放鞭炮。砚之躺在床上睡不着,听见老人在院里走动的声音,时而有陶盆碰撞的闷响,时而有竹片敲击花架的脆响,像首守护的歌谣,在风雨里轻轻哼唱。

天快亮时,雨停了。砚之跑到院里,看见陶盆被风吹倒在青石板上,根须散落出来,缠着片阿婉的绣品碎布,蓝底白花的,像块小小的旗帜。老人正用新土重新栽种,他的蓝布衫已经湿透,贴在背上显出嶙峋的骨感,却像株老松,在晨光里挺得笔直。“根没断,”老人往土里掺着腐熟的羊粪,声音里带着些微的喘,“就是须根折了些,得慢慢养。”

砚之蹲下去扶苗时,发现根须间缠着枚银质的顶针,想必是阿婉做针线活时掉落的,被根须悄悄裹住,像给植物系了个永恒的信物。她把顶针埋回土里,刚好在主根的下方,像给种子系了个小小的锚,让它知道,有人在土里守着它的安稳。

那天上午,砚之在书稿里补写:“风雨中的跌倒,是为了更稳地扎根,就像那些看似断裂的过往,其实都在土里悄悄连缀。”她写这句话时,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把字迹镀上了层金边,像祖父在为她的文字盖章。

中午,村里的瓦匠来了,背着个工具箱,箱子上的铜锁是腊梅形状的,钥匙链上挂着片银杏叶,叶脉被摩挲得发亮。“我来给东厢房换瓦,”瓦匠放下工具箱时,砚之看见他的手背上有块月牙形的疤,和老木匠虎口的疤几乎一样,“上次下雨漏的地方,得趁晴补上,不然淋湿了书稿。”

老人笑着递过杯野菊花茶:“辛苦你了,去年的屋顶就是你拾掇的,结实。”

“您的事就是我的事,”瓦匠的手指捏着茶杯的把手,那是用红绳缠着的断柄,“我爹说当年他盖这房时,您和张老先生(指砚之的祖父)帮着递瓦,说‘房子得大家盖,才住得踏实’。”

砚之看着两人说话,突然发现瓦匠的工具箱里露出半截木尺,刻度旁刻着“静远堂”三个字,是祖父的笔迹,想必是当年盖房时留下的。原来这院里的每个角落,都藏着跨越时光的协作,像株盘根错节的老桂树,枝枝蔓蔓都连着村里人的生活。

下午,砚之继续续写书稿的附录,整理祖父的植物笔记时,在最后一页发现张褪色的便签,是用铅笔写的:“腊梅结果后,需常转盆,让四面都见光,果子才长得匀。”便签的边缘粘着些泥土,像刚从地里刨出来的,带着时光的腥气。

“他总爱跟植物较劲,”老人往转盆后的陶盆下垫着碎石,防止积水,“说‘植物不会说谎,你对它好,它就长得周正,比人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