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洛天 作品

第1638章 无畏擒龙(43)(第2页)

砚之咬了口米糕,桂花的香混着蜂蜜的甜在舌尖散开,突然想起祖父日记里夹着的糖纸,是四十多年前的水果糖,玻璃纸已经脆得像枯叶,却依然能看出上面印着的腊梅图案。她低头看自己的手心,不知何时沾了点蜂蜜,在晨光里拉出细细的丝,像给空气系了个透明的结。

上午,县气象局的人来了,扛着个银白色的仪器,说是来测院里的湿度和光照,仪器的底座上刻着朵小小的腊梅,想必是老木匠帮忙刻的,和花架上的花纹如出一辙。“李婶说这苗要开花了,”戴眼镜的年轻人调试着仪器,屏幕上的曲线忽高忽低,像在跳支无声的舞,“得给它记着数据,以后写进‘植物生长档案’里,也算给静远堂留个念想。”

老人坐在竹椅上翻着旧账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历年的花事:“甲戌年秋分,桂花开了一百七十三朵”“庚辰年冬至,腊梅落了场香雪”,最末一页写着“砚之来,苗始抽芽”,字迹是老人新添的,比前面的字更轻些,像怕惊扰了时光。

砚之给年轻人续茶时,发现他的工作证上别着枚银质书签,是片镂空的腊梅叶,叶脉的纹路和阿婉绣品上的一模一样。“这是我奶奶的,”年轻人摸着书签笑,眼角的梨涡和老人有几分像,“她说当年阿婉姑娘教她绣腊梅,绣坏的料子都做成了书签,说‘碎了的美,换种样子活’。”

仪器的蜂鸣声突然响起,屏幕上的光照数值跳到了“7800勒克斯”,年轻人指着数值说:“这光照刚好,最适合花芽分化,比实验室的数据还准。”老人的目光落在屏幕上,指尖轻轻点着桌面,节奏和当年祖父写稿时的叩桌声一模一样,像在为即将到来的绽放打拍子。

中午的太阳把青石板晒得发烫,李婶提着竹篮来送菜,篮里装着刚摘的丝瓜,碧绿色的瓜身上还带着绒毛,像群刚睡醒的娃娃。“我娘说这丝瓜得趁嫩吃,”李婶把丝瓜放在石桌上,篮子底铺着的蓝布绣着腊梅,针脚是村里的姑娘们一起绣的,“就像那花苞,得趁新鲜看,不然开败了可惜。”

老人往丝瓜上撒着盐,说要做凉拌丝瓜,“你祖父夏天最爱这口,”他的手在丝瓜上轻轻摩挲,像在给孩子擦脸,“说‘南方的绿得生吃,才够劲,不像北方的菜,得炖得烂烂的’。”

砚之帮忙摘丝瓜蒂时,发现蒂部的断口处渗出些透明的汁液,滴在青石板上,很快凝成了小小的珠,像给石板镶了颗翡翠。“这是植物的血,”老人用手指蘸了点汁液,在砚之的手心里画了朵小花,“你对它好,它就给你留着甜,藏在瓜肉里,藏在花苞里,从不骗人。”

下午,砚之继续续写祖父的书稿,写到“腊梅的香气能透骨,像北方的雪,看似清冷,却能渗进皮肉里”时,笔尖突然顿住了。她抬头望向花架,看见那道裂开的花苞缝里,鹅黄色的花瓣已经悄悄探了出来,像只胆怯的小兽,在风中轻轻颤动。“它要开了!”砚之的声音带着颤,像踩在棉花上。

老人放下手里的竹编活,慢悠悠地走过去,手里还捏着根没编完的藤条,藤条的弧度刚好能绕住花苞。“别急,”他用藤条在花架上搭了个小小的棚,“防着鸟雀啄,也挡挡过强的光,就像给姑娘撑把伞。”

砚之蹲在棚下看花瓣,发现花瓣的边缘带着极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像阿婉绣品上的银线。她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话:“最珍贵的美,往往藏在最细微的地方,得静下心来,才能看见。”

那天傍晚,天空突然烧起了晚霞,把整个院子染成了金红色。腊梅的花苞在霞光里泛着暖黄,裂开的缝更大了,能看见里面层层叠叠的花瓣,像颗被剥开的糖球。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来看花,书包往石桌上一扔,就围着花架蹲成圈,嘴里念着自编的童谣:“青包子,黄饺子,风儿吹,笑开了。”

老人往孩子们手里塞着米糕,米糕上的桂花在霞光里闪着光,像撒了把碎金。“慢点吃,”他的手抚过每个孩子的头顶,“等花开了,每人发块‘赏花糕’,用新采的桂花做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砚之坐在葡萄架下写书稿,晚霞透过叶隙落在纸上,把字迹染成了金红色,像祖父在为她的文字上色。她写:“晚霞是天空的情书,花苞是植物的承诺,都在等待一个温柔的回应。”写这句话时,笔尖的墨水突然变得浓稠,在纸上晕出片小小的云,像给文字盖了个晚霞的印章。

夜里的露水很重,砚之帮着老人给花苞套上透气的纱袋,纱袋的边缘绣着圈细小的腊梅,是李婶和村里的绣娘们连夜赶制的。“这样既能透气,又能防着露水打湿花瓣,”老人的手指捏着纱袋的抽绳,动作轻得像在系蝴蝶结,“你祖父说‘好花得细养,就像好故事得细写,急了就失了韵味’。”

砚之摸着纱袋上的针脚,突然发现其中朵小腊梅的绣线是银色的,在月光下闪着微光,想必是老人偷偷绣的,他的指尖还留着银线的反光,像沾了点星光。“绣不好,”老人的耳尖有些红,“就是想给它添点亮。”

第二天清晨,砚之被鸟鸣声惊醒,是绣眼鸟的叫声,比往常更清亮,像在报喜。她跑到院里时,看见老人已经站在花架前,纱袋落在青石板上,里面的花苞已经半开,鹅黄色的花瓣舒展着,像只展翅的小蝴蝶,香气漫了满院,甜得发稠,混着桂花香,像把两个季节的香都揉在了一起。

“寅时开的,”老人的声音带着些微的颤,手里捏着片刚落下的花瓣,“我起来添柴,就听见‘噗’的一声,像谁轻轻叹了口气。”

砚之蹲下去闻花香,花瓣上的露珠滚进嘴里,甜得像蜂蜜,突然看见花芯里藏着只小小的蜜蜂,想必是被香气引来的,正趴在花蕊上,像在亲吻这迟到的绽放。“它比我们还急,”老人往旁边撒着花粉,“从村西头的油菜地飞来的,赶了半里地呢。”

那天上午,全村的人都来看花开,青石板上摆满了各家带来的礼物:老木匠做的小花盆,李婶蒸的桂花糕,孩子们画的腊梅图,连档案馆的人都特意赶来,给开花的腊梅拍了张“证件照”,说要放进“乡村植物档案”里,编号是“静远堂-001”。

老人把那坛埋在桂花树下的米酒挖了出来,开封时酒香混着花香漫出来,醉得人脚步发飘。“该给你祖父回信了,”老人往青瓷碗里倒酒,酒液里浮着整朵的腊梅花,“他等这杯酒,等了快四十年。”

砚之端着酒碗,看着花瓣在酒里轻轻打转,突然想起祖父书稿的最后一页空白,此刻终于有了答案。她从东厢房拿来书稿,在空白页上按下朵带着酒液的花瓣,印出个淡淡的黄痕,旁边写下:“静远堂的腊梅开了,带着北地的雪意,带着南枝的温润,带着所有的等待,开得正好。”

老人的手指抚过花瓣印,动作轻得像在抚摸蝴蝶的翅膀。“他看得见,”老人的眼角有些湿润,“就像当年他说的,‘花开花落,都是信使,会把话带到该去的地方’。”

中午的宴席摆在院里的桂花树下,石桌上摆满了菜,都带着花的影子:腊梅炖排骨、桂花糯米藕、茉莉炒鸡蛋,连孩子们的糖水碗里都漂着朵腊梅花。老木匠端着酒碗站起来,声音洪亮得像敲钟:“这杯敬张老先生(指砚之的祖父),敬他让北地的种子在咱静远堂开花!”

众人的酒碗碰在一起,脆响漫出墙外,惊得葡萄藤上的露珠簌簌落下,像撒了把碎银。砚之看着老人被夕阳染红的侧脸,看着孩子们沾着糖霜的笑脸,看着那朵在风中轻轻摇曳的腊梅,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株苗能在异乡的土壤里扎根开花。

那些藏在书稿里的牵挂,那些缠在红绳上的思念,那些埋在土里的承诺,那些散落在村里的记忆,其实都在时光里慢慢长成了根,深深扎进静远堂的土壤里,扎进每个人的心里,才让这朵花,开得如此动人。

下午,砚之开始给腊梅花授粉,用老人教的毛笔蘸粉法,笔尖的黄色粉末落在纸上,像给书稿撒了把星星。“这样才能结果,”老人帮她扶着花枝,“你祖父说‘开花不是目的,结果才是圆满’。”

砚之的笔尖碰到花瓣时,突然发现花托上刻着个极小的“远”字,想必是祖父当年在种子上做的标记,被岁月带到了花托上,像个永远的印章。她把这事告诉老人时,老人只是笑,说:“他呀,什么都想留个记号,怕时光忘了。”

傍晚时,夕阳把花架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条通往过去的路。砚之坐在竹椅上整理书稿,老人在旁边编竹篮,竹条的清香混着花香漫了满院。“这篮给你装书稿,”老人把竹篮递给她,提手上的红绳系成了个同心结,“等你回城了,带着它,就像带着静远堂的春天。”

砚之摸着竹篮的纹路,突然不想走了。她想看着腊梅结果,想尝尝用果子酿的酒,想把祖父的书稿写完,想在每个春分,和老人一起种下新的种子。“我再住些日子,”砚之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笃定,“等它结果。”

老人的手指在竹篮上停顿片刻,眼里的光像被点燃的灯:“好,等结果。”

那天夜里,砚之在书稿的最后写下:“静远堂的故事,从来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就像这朵腊梅,花谢了有果,果落了有籽,籽落了有根,根扎了,就永远都在。”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月亮刚好升到花架正上方,把花瓣的影子投在纸上,像给文字盖了个银色的章。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缠着腊梅的枝桠往上爬,在月光里轻轻摇曳,像在为即将到来的结果打着节拍。砚之知道,故事还在继续——花瓣会慢慢凋谢,花托会鼓成小小的果子,书稿会在秋天结集出版,那坛米酒会在结果那天被喝完,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些慢慢生长的圆满,看腊梅如何从朵花,长成挂满果子的树,看那些看似散落的时光碎片,如何在思念里慢慢拼出个圆,温暖每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

她把书稿放进竹篮里,红绳的同心结在月光里闪着光,像个永远的约定。远处的蛙鸣混着虫叫,像首温柔的摇篮曲,在静远堂的暮色里轻轻流淌,伴着那朵刚开的腊梅,和那些永远在生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