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0章 月照山河(第2页)
凌羽望着她鬓边的狼毫簪,北境的狼牙磨成的簪头,被岁月泡得温润。当年在漠北,他把这簪子插进她发髻时,她还在哭,说“你要是死了,我就把簪子扔进戈壁”。如今这簪子陪着她晒药、煮酒,簪尾的红线缠了又缠,像段解不开的光阴。
西厢房的笑声忽然涌了出来,孩子们举着灯笼跑出来,虎头手里拿着张写着“龙王”的灯谜,颠颠地跑到凌羽面前:“先生,这两个字念什么?赵大叔说您认识。”
凌羽接过纸条,灯笼的光落在纸上,墨迹是孩子们用灶膛灰调的,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他想起去年在梅树下烧的龙王令,灰烬被风吹进药田,苏瑶说“正好当肥料”,如今药田里的断肠草长得格外旺,紫茎顶着黄花,像极了当年战旗上的流苏。
“这是‘平安’的意思,”凌羽蹲下身,指着纸条上的字,“就是说,月亮照着的地方,都平平安安。”
虎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举着纸条跑回孩子堆里。白若雪望着他们的背影,忽然说:“先生,您当年真的是‘龙王’吗?赵大叔说您能单枪匹马闯过蛮族王帐。”
凌羽没直接回答,而是拿起块月饼,递给她:“尝尝这个,北境的胡麻油做的。”
白若雪咬了口,饼皮硌得牙酸,眼睛却亮了:“里面的红枣好甜!”
“甜就对了,”柳依端着蒸笼出来,里面是刚蒸好的汤圆,“当年你先生在北境,啃的冻干粮比这硬十倍,就是为了让你们现在能尝到甜。”
苏瑶往汤圆里撒着桂花,香气混着月光漫了满院。她忽然指着药房的方向:“你们看,药柜上的月光。”
众人转头望去,药房的窗棂没关,月光斜斜地照在黑漆药柜上,格子里的药材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当归的断面像凝固的血,枸杞红得像碎星,而最上层的格子里,毒蝎送来的西域奇草正开着细碎的白花,与旁边的断肠草相映成趣。
凌羽忽然起身,往梅树走去。他蹲下身,拨开根部的枯草,露出那坛埋了三年的酒。封坛的红布早已朽烂,月光顺着坛口的缝隙渗进去,像在与里面的酒私语。
“挖出来吧,”苏瑶走过来,手里拿着把小铲子,“今夜该开封了。”
柳依和白若雪也围了过来,孩子们好奇地凑在旁边,灯笼的光在他们脸上晃出雀跃的影子。凌羽接过铲子,泥土被撬开时,带着梅树的根须和陈年的酒香,像打开了个尘封的故事。
酒坛被抱到桌上时,坛身的泥封簌簌掉落,露出里面深褐色的酒液。凌羽拿起竹勺,刚要舀酒,却被苏瑶按住了手:“先敬月亮。”
四碗酒被举过头顶,月光落进碗里,泛着碎银般的光。凌羽望着天边的圆月,忽然想起很多人:老将军在烽火台上的背影,赵虎断臂时的怒吼,毒蝎娘坟前的破木牌,还有那些没能看到今夜月亮的弟兄。
“敬山河,”他轻声说,将酒洒在青石板上,酒液渗进缝隙,像在与大地私语。
“敬日子,”苏瑶跟着洒下酒,酒珠落在药田的麦冬草上,惊起几只萤火虫。
柳依和白若雪也跟着洒了酒,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模样,把手里的桂花酿倒在地上,笑声惊飞了檐下的夜鸟。
重新舀满的酒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凌羽喝了口酒,北境的烈味混着江南的桂香,在喉咙里烧出条暖路。他忽然明白,那些被称作“兵王”“战神”“龙王”的传奇,从不是某场战役的胜利,也不是某块军功的荣耀。
它们是梅树下的酒,是药田里的草,是孩子们舌尖的甜,是此刻窗棂上流淌的月光。它们穿过刀光剑影,越过生死离别,最终都化作了这片土地上的烟火,带着所有过往的温度,在岁月里慢慢发酵,长出漫无边际的暖。
西厢房的灯笼还亮着,孩子们的歌声飘了出来,唱的是白若雪教的江南民谣,调子软软糯糯的,像月光里的。凌羽望着苏瑶鬓边的狼毫簪、柳依腕间的银镯、白若雪发间的梅花簪,忽然觉得,这世间最锋利的不是玄铁剑,最坚硬的不是北境冻土,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温柔,是能把岁月酿成桂花酿的,人心。
月亮越升越高,照在新铺的石板路上,照在药田的断肠草上,照在梅树下的空酒坛上。凌羽拿起块北境月饼,咬下去时,红枣的甜混着胡麻油的香,在舌尖漫开来,像极了他守护的这片山河,苦过,痛过,最终都酿成了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