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时光 作品

第1657章 烽火连营照夜寒(第2页)

凌羽抽出“裂穹”刀,刀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告诉床弩营,暂停投石机,改用火箭。”他转身对身后的士兵道,“拿火油来!”

火箭拖着焰尾射向城下,落在尸蛊聚集的地方,火油遇火腾起熊熊烈焰,那些暗红色的虫子在火里扭曲成一团,发出滋滋的声响。凌羽站在城头,看着火光照亮的雪夜,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微的咳嗽声——是王勇,他左臂的伤口又裂开了,血浸透了布条。

“忍着。”凌羽从怀里掏出颗清瘴丹塞进他嘴里,“你爹在城下看着呢。”

王勇一愣,顺着他的目光往下看,城根下的雪地里,不知何时站着个拄着拐杖的老身影,是王大叔。他穿着件旧棉袄,手里捧着个粗瓷碗,碗里冒着热气,想必是给儿子送来的姜汤。

“将军,您说我爹怎么就不怕冷呢?”王勇嚼着丹药,声音含糊不清。

“因为他知道,碗里的姜汤是热的,城后的家是暖的。”凌羽望着那道在风雪里微微摇晃的身影,忽然明白了什么。当年王大叔拖着残腿敲响战鼓时,心里想的或许不是家国大义,只是想让城里的婆娘孩子,能安稳喝上一碗热汤。

夜幕降临时,蛮族的攻势暂歇。凌羽踏着满地箭簇走下城楼,靴底碾过冻成冰的血渍,发出咯吱的声响。柳依正坐在篝火旁清点伤亡,火光映着她眼下的青黑,她手里的账册上,每个名字旁都画着简单的记号:有的画着酒葫芦,有的画着锄头,还有的画着个小小的“家”字。

“右路伤十七,亡三。”柳依把账册递给凌羽,“白若雪那边传信,已烧毁阴癸派的蛊虫巢穴,正在返程。”

凌羽翻到最后一页,看见柳依在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灶台,旁边写着“苏瑶”两个字。他忍不住笑了,想起出征前,苏瑶把这个账册塞进柳依手里,说:“记着他们的名字,等他们回来,我给大伙做红烧肉。”

“将军,蛮族又开始集结了!”了望哨的喊声打破了短暂的平静。凌羽站起身,看见关外的雪地里燃起无数火把,像条盘踞的火龙。他握紧“裂穹”刀,刀柄上的棉布不知何时被体温焐热了,带着那股熟悉的皂角香。

“通知各营,”他的声音在夜风中传开,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沉稳,“备好早饭,明日天亮,咱们出城。”

赵虎愣了愣:“将军,敌军势大,出城怕是……”

“他们想抢咱们的麦子,烧咱们的灶台,惊咱们的孩子。”凌羽望向城墙后的方向,那里隐约能看见几点灯火,想必是王大叔家的窗户,“咱们守在这里,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城下耀武扬威的。”

柳依站起身,把重新填好的清瘴丹递给众人:“我算过了,明日卯时无风,适合骑兵冲锋。”

白若雪的声音从城门方向传来,她浑身裹着雪,脸上却带着笑意:“我带回了阴癸派的蛊母,这下他们再也没法搞鬼了。”她手里提着个黑布包裹,里面传来微弱的蠕动声。

凌羽看着围在篝火旁的众人,看着他们脸上的冻疮、手上的老茧,忽然想起苏瑶留在麦饼里的纸条:“守着烟火,就是守着家。”

他拔刀出鞘,刀光映着漫天飞雪:“弟兄们,明日让蛮族看看,咱们守的天下,到底是什么样的!”

城外的号角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带着几分慌乱。凌羽知道,他们怕了。不是怕这城有多坚固,不是怕这刀有多锋利,而是怕城后的那些烟火——怕王大叔家的姜汤,怕张婶的豆腐脑,怕小虎子手里的糖画,怕那些他们永远也抢不走的,人间的暖。

夜风吹过城楼,带来远处隐约的鸡鸣。凌羽把“裂穹”刀插回鞘中,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雪花。雪花在掌心慢慢融化,像一滴滚烫的泪,也像苏瑶熬粥时溅出的火星。

他知道,明日的厮杀会很惨烈,或许有人再也回不到城里,喝不上那碗热粥。但只要这烟火还在,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为何而战,这江山,就永远不会倒。

就像王大叔说的那样:“长城不是石头堆的,是人心堆的。”

而人心,总在那些最寻常的烟火里,在柴米油盐中,在一句“粥在锅里温着”的牵挂里,在一代又一代人,不愿让这人间温暖被风雪吞噬的执念里。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凌羽翻身上马,身后是整装待发的士兵。他们的甲胄上结着冰,眼里却燃着火。城门缓缓打开,迎着第一缕晨光,他们朝着关外的火龙冲去。

刀光剑影里,凌羽仿佛看见苏瑶站在城楼最高处,正朝着他们的方向挥手,像无数个等待他归来的清晨那样。他握紧缰绳,也握紧了那份藏在心底的暖,纵马跃入了战场。

因为他知道,身后的烟火,就是他必须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