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1章 画皮撕破记(第2页)

子夜打烊时,柳三娘对镜卸妆。铅粉洗尽后露出满脸褐斑,她突然将铜镜砸向《列女传》书匣:“什么贞妇荡妇,不过都是老娘的胭脂盒子!”碎裂的镜片中,映出后院新打的胭脂缸——缸底沉着几缕陆书生的白发。

柳三娘的“画皮撕破记”,恰似《聊斋》中的画皮鬼——一面描金绘彩,一面吮血噬心。此术在《战国策》张仪连横时埋过伏笔,在《金瓶梅》潘金莲调胭脂时露过艳影,然将其化作市井生意经,更显世情之吊诡。

其术藏三副面孔:

其一,欲擒故纵。《鬼谷子》云:“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柳三娘深谙此道,先以艳情撩拨欲望,再以贞洁贩卖焦虑。那些“贞妇系列”实为《韩非子》所言“矛盾之说”——矛攻盾守,皆是同一双手。

其二,借力打力。《孙子兵法》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卫道者焚书之火,反成红颜阁的炼丹炉。这种“化禁忌为卖点”的狡智,比《三十六计》“无中生有”更毒三分——她卖的不仅是胭脂,更是人性中的虚伪。

其三,阴阳双生。《周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柳三娘却将阴阳割裂——白日卖贞妇白粉,黑夜售妖姬红脂。恰如《红楼梦》中风月宝鉴,正照是骷髅,反照是美人,总逃不过“皮囊生意”四字。

然此术终陷三重困局:

首困,真伪难辨。《淮南子》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当贞洁成为商品,真节妇反遭质疑。那些“烈女泪”香露,终将腌渍出整个时代的伪善。

次困,反噬其主。《金瓶梅词话》叹:“善恶到头终有报。”柳三娘不会想到,铅粉遮住的褐斑正是胭脂毒性的外显——她以谎言为脂粉,终将被谎言蚀骨。

末困,道义湮灭。《道德经》言:“大道废,有仁义。”当贞烈沦为生意经,真正的德性反而成了笑谈。那些抢购“画皮套装”的女子,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画皮鬼?

真正的美人之道,当如《诗经》所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发于天然,成于德性。靠描画皮囊、操弄人心的“胭脂虎”,终会明白:再厚的铅粉也盖不住良心债,再艳的朱砂也染不红黑心肝。

下章预告:

击鼓传花谱

“急管繁弦催客醉,谁见鼓停时分?

莫道执花非福气,转眼便是祸根。”

——且看当红戏班班主如何将戏台变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