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6章 移花接木经(第2页)

沈墨白的“移花接木经”,恰似《庄子》寓言中的“朝三暮四”——以虚妄之相乱人耳目,实则偷天换日。这种“以伪养真,以真乱伪”的戏法,在《韩非子》所述“买椟还珠”时埋过伏笔,在《红楼梦》假宝玉现世时露过端倪,但将其化作鉴藏界的生死簿,则更显市井智慧之吊诡。

此计暗藏三重迷局:

其一,种疑。《吕氏春秋》云:“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沈墨白却将察疑之道倒行逆施——先播种赝品,再贩卖锄头。那些按《秘要》寻到的“破绽”,实则是他提前埋下的诱饵,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其二,立规。《商君书》强调:“法者,民之命也。”沈墨白深谙人性之愚,自创鉴伪法则,让整个行当按他的规矩起舞。这种“挟标准以令诸侯”的手段,堪比《史记》中吕不韦悬赏改《春秋》,却多了三分商贾的精明。

其三,换天。《淮南子》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沈墨白却将光阴化作颜料——用三年时间重构藏家的认知体系,直到他们看见真迹也疑是伪作。这种认知颠覆,暗合《楞严经》“认贼作子”之喻,却将其异化为敛财之术。

然此术终有三重业报:

首报,信任湮灭。《论语》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整个鉴藏界陷入“疑罪从有”的恐慌时,真正的艺术价值反而沦为陪葬品。那些锁在“保真箱”里的古画,终将成为文明之棺上的铜钉。

次报,反噬其主。《周易》警示:“屦校灭趾,不行也。”沈墨白不会想到,他精心设计的赝品特征,终会被更狡诈的仿者利用。当某日《鉴伪秘要》沦为赝品指南时,他亲手栽的柳,将缠死自家门庭。

末报,道术颠倒。《道德经》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沈墨白们总以为设局者高明,却不知自己也在更大的局中。那些重金求购“残片”的藏家,恰似《聊斋》里追狐的书生——追得越急,离道越远。

真正的收藏之道,当如米芾《画史》所述:“以意会古,不以形器求。”靠贩卖焦虑建立的权威,不过是沙上楼阁。待大潮退去时,那些盖满“保真印”的画卷,终将露出墨色下的斑斑锈迹。

饮鸩止渴术

“饥肠辘辘饮毒浆,暂得温饱又何妨?

笑他愚夫畏短痛,哪见长夜更茫茫。”

——且看米行陈老板如何在灾年粮荒中,烹煮人血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