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章 何谓饕餮饮鸩术

《行香子·虚实辩》

枯笔描神,空山回响,问古今谁主虚真?

陶令菊隐,东坡鹤藏,皆借得三分疏狂七分谎。

浮生半假亦半真,镜花水月总关情。

守得冰心在玉壶,任他万相迷离生。

莫羡人前玲珑面,须知网中戏衣沉。

且学孤山梅骨瘦,暗香自渡十二辰。

\"黑云压城城欲摧,金鳞岂是池中物。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危舟暗渡

汴河漕运断绝的第三个月,米价已涨至斗米千钱。城南赵员外站在自家后园的地窖口,望着堆积如山的粮垛,嘴角掠过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这场景让人想起《金瓶梅》中西门庆趁灾放贷的狡诈——那年山东大旱,他一边在城门口搭棚施粥,博得“西门大善人”的虚名;一边却在暗巷里以三成利息放贷,逼得百姓卖儿鬻女。赵员外的手段更胜一筹,他在地窖四壁涂满盐卤,效仿《吕氏春秋》中“涂隙藏粟”的秘术,让粮食三年不腐。

“这世道,饿殍遍野才是金山银山。”他摩挲着手中的和田玉扳指,想起《盐铁论》里桑弘羊的叹息:“豪强积贮,乘急邀利。”一千年前的文字,此刻竟像为他量身定做的赞歌。

饮鸩之术

危机食利者的算计,往往比灾祸来得更早。

春秋时,范蠡三散家财的佳话背后藏着另一副面孔。越国饥荒时,他提前三年在陶丘广置粮仓,待百姓易子而食之际,却以“赈灾”之名高价售粮。《史记·货殖列传》轻描淡写记下一笔:“岁穰取谷,岁饥取帛。”这十二字,道尽千年食利者的心法——他们像潜伏在季节轮回里的豺狼,旱时造船,涝时造车,永远比常人早看三步。

明代粮商更将此术玩得炉火纯青。一本残破的《商贾秘录》记载:“春荒囤米,夏汛储船,秋收压价,寒冬放贷。”四季皆成饕餮盛宴。正如《齐民要术》中狡兔三窟的比喻,真正的食利者必备三重面具:台前扮菩萨施粥,幕后操市价如提线木偶;明面哭穷避税,暗里地窖藏金。

毒藤缠树

这类人的狠辣,在于将他人苦难化作养分。

《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伸着两根手指的吝啬,比起危机食利者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北宋末年,汴京瘟疫横行,某药铺掌柜竟将陈年霉药掺入新药,再散布“鬼魅作祟”的谣言。百姓为求“驱邪药方”,甘愿典当祖宅。这手段暗合《韩非子》所言:“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更阴毒的是心理操控。唐末藩镇割据时,幽州粮商王氏发明“惊鸟计”:先派人在市井散播“契丹南下”的流言,待百姓恐慌购粮,又让说书人传唱“黄河决堤”的童谣。真真假假间,粮价如野马脱缰。这般虚实相间的攻心术,比《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更致命。

画皮鉴心

要识破此类人,须观其行止间的裂缝。

《聊斋志异》中“画皮”的故事,恰是绝佳隐喻。那恶鬼披着美人皮囊惑人,与危机食利者何其相似?南宋临安大火时,某富商连夜运来三十车“救火膏”,声称涂抹房梁可辟火患。后来才知,那膏药遇火即燃——他早暗中买通地痞纵火,再靠假药敛财。这般毒计,连《三十六计》都未曾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