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章 断弦赋(第2页)
应对此道,当学白居易晚年作法。他在《问刘十九》诗中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看似邀约,实为体面的告别。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用温暖的意象构建衰减缓冲区,让疏离化作美学而非创伤。这恰似元代画家倪瓒的"一河两岸"构图法:前景老树虬枝,远景山峦淡影,中间留出茫茫水域——人际降温的妙谛,尽在这"不即不离"的空白中。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的"冷淘面"制法颇具启示:将热面过三遍冷泉,每次水温递降十度,如此面劲道不失而暑气尽消。人际降温亦当如是,需设计三阶缓冲:先减往来频率,再变交流内容,最后更换相处场景。恰似古琴移柱,弦未断而音已易。北宋晏殊深谙此道,他写给旧友的信笺,从"共剪西窗烛"到"遥祝秋祺",字句渐疏而情谊未绝,仿佛褪色的花笺浸着陈年梅香。
末了想起弘一法师圆寂前写的"悲欣交集",四字道尽人间情谊的本质——悲其必衰,欣其曾盛。正如黄山云雾,聚时千岩竞秀,散时万壑空明,皆是天地至理。那具被伯牙摔碎的焦尾琴,残木后来被做成七只茶则,在终南山某处草庐静待有缘人。其中一只刻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只是不知饮茶人可曾尝出,紫砂壶里沉浮的,原是千年未化的冰弦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