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39章 媒体的聚焦·《人民日报》的专访

仁济堂诊室的窗台上,新换的薄荷正冒着嫩芽,叶片上的晨露被阳光照得透亮。苏怀瑾刚整理好哈佛合作项目的初步方案,前台就送来个牛皮纸信封:“苏医生,《人民日报》的专访提纲到了,记者半小时后到。”

信封里的提纲印着工整的宋体字,标题已经拟好——《让岐黄之术说世界语——记中西医结合创新者苏怀瑾》。记者是健康版的资深编辑陈老师,据说提问向来“直抵核心,不绕弯子”。苏怀瑾指尖划过提纲上的问题,目光在第一个问题上停住:“有人说‘中医国际化就是西医化,是用西医的标准阉割中医的特色’,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诊室门被推开时,陈老师正举着相机拍药柜——“当归”“黄芪”“陈皮”的抽屉标签在晨光里泛着木色,她笑着说:“这些标签比写字楼的logo有味道,中医的根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两人在靠窗的木桌旁坐下,桌上并排放着两样东西:祖父传下来的铜药碾,木柄红绳系得整齐;旁边是陆则衍团队常用的电子检测仪,屏幕还亮着,显示着红景天苷的检测数据。陈老师的目光在两者间转了圈,打开了录音笔:“就从这两样东西开始吧——您觉得它们是对立的吗?”

“正好相反,它们是伙伴。”苏怀瑾拿起铜药碾,指尖抚过碾槽里残留的当归粉末,“这药碾有三百年了,我太爷爷用它碾过救荒的草药,祖父用它碾过调理脾胃的药方,现在我用它碾改良的红景天。它遵循的是中医的‘古法’——比如当归要‘酒蒸’,蒸的时候得用黄酒,蒸足三个时辰,这样活血作用才强。这是老祖宗传的智慧,丢了就没了中医的魂。”

她又指向检测仪,屏幕上的色谱图里,酒蒸当归的阿魏酸峰值比生当归高出近三成。“但古法好不好,得有依据。这台检测仪能测出酒蒸后的当归有效成分提升多少,毒性物质降低多少——这是西医的方法,用数据说话。两者目标一致,都是让药材更好地治病,谈不上谁阉割谁。”

陈老师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停顿:“可有人觉得,用西医的检测标准框定中医,本身就是‘削足适履’。比如用成分检测衡量中药复方,会不会丢了‘君臣佐使’的精髓?”

“这就像翻译外文诗,”苏怀瑾笑了,想起陆则衍帮她翻译演讲稿时说的“既要保原意,也要顺语境”,“你不能把‘床前明月光’直接译成‘床前有月光’,那丢了意境;但也不能因为难译就不译,不然外国人永远不懂唐诗的好。我们和哈佛合作研究山楂荷叶茶,不是用‘单一成分’否定‘复方协同’,是用他们能理解的‘黄酮类物质抑制α-葡萄糖苷酶’,解释中医‘山楂化积’的道理——这是翻译,不是阉割。”

她翻开抽屉,拿出份《当归炮制规范》,里面夹着祖父手写的笔记:“酒蒸当归,色如琥珀为度”,旁边贴着陆则衍附的检测报告:“琥珀色当归,阿魏酸含量较浅棕色者高22%”。“你看,祖父的‘色如琥珀’是经验,检测仪的‘22%’是验证,两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医智慧’——既没丢了老手艺,又让年轻人看得懂、学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