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中域局势9(第2页)
在这强者为尊的修真界,能够从低微的散修一路崛起,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帝朝,绝非偶然。她必定有着过人之处,方能在这风云变幻的中域舞台上,站稳脚跟,与各方势力抗衡。
此刻,夏浩对凌月帝朝的宿敌——太虚帝朝,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迫切希望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于是,夏浩目光灼灼,再次示意三千院详细介绍太虚帝朝的情况。
三千院恭敬地应了一声,开始介绍太虚帝朝:“陛下,太虚帝朝坐落于中域沧澜州,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巨擘,是该州当之无愧最为强大的势力。它由千年前威名赫赫的太虚大帝一手创立,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底蕴深厚,实力非凡。”
“如今,太虚帝朝由太虚大帝之子玄宸帝尊统治,而这位玄宸帝尊,便是当年派遣强者追杀凌月女帝的罪魁祸首。”
“太虚帝朝的核心传承,乃是太虚大帝耗尽心血自创的《太虚帝经》。这部功法神秘而强大,主要以领悟虚空法则为核心,修炼者一旦有所领悟,便能够掌控神奇的空间之力,施展出诸如瞬间移动、空间压缩等令人惊叹的强大能力。”
“《太虚帝经》不仅是一部功法,更是太虚帝朝至高无上的象征,代表着帝朝的荣耀与传承。”
“如今,太虚大帝常年闭关,沉浸在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之中,不问朝政。他的修为已至大帝境后期,距离突破至大帝境圆满也仅有咫尺之遥,仿佛一位隐匿于幕后的绝世强者,默默守护着帝朝的根基。而玄宸帝尊作为当今帝尊,修为已至大帝境中期,他以强硬而果断的手段统治着帝朝,一心试图扩张太虚帝朝的势力范围,在中域的舞台上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影响力。”
“帝朝内设有四大战将,宛如四座坚固的堡垒,分别统领着四大军团,戍守在帝朝的边境。这四大战将修为均为大帝境初期,他们身经百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为太虚帝朝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存在,犹如帝朝的利剑与盾牌,扞卫着帝朝的领土与尊严。”
“此外,帝朝的丞相和国师,同样是修为在大帝境初期的强者,他们分别负责处理朝政和各种繁杂事务,犹如玄宸帝尊的智囊团,为其出谋划策,助力帝朝稳步发展。”
“在帝族之中,还有两位老祖,修为同样在大帝境初期。这两位老祖虽不直接参与朝政,但他们犹如帝朝的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刻总能为帝朝提供强大的支持和高瞻远瞩的指导,确保帝朝在面对各种危机时,能够稳如泰山,化险为夷。”
夏浩听后,脑海中犹如展开了一幅详尽的画卷,对太虚帝朝的实力和内部结构有了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他深刻地意识到,太虚帝朝作为中域的一流势力,宛如一艘在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的巨舰,拥有着强大的实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是大夏在中域布局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三千院继续介绍道:“陛下,尽管凌月帝朝和太虚帝朝分别雄踞于天枢州和沧澜州,但这两州的疆域彼此接壤,如同紧密相连的两颗牙齿。由于凌月女帝和玄宸帝尊之间那刻骨铭心的恩怨,两朝在接壤的边境地区,频繁爆发激烈的冲突。”
“这些战斗规模大小不一,小至边境巡逻队之间的小规模遭遇战,双方短兵相接,刀光剑影闪烁;大至大规模的军事对峙,双方陈兵边境,旌旗猎猎,杀气冲天,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资源损耗。”
“若非人族在外部面临着妖族和魔道势力如潮水般的持续威胁,使得整个中域人族不得不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同时,三大超品势力也不会坐视不理,任由两大帝朝贸然开战,从而消耗人族的整体实力。”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两大帝朝虽然彼此心怀敌意,恨不得将对方彻底消灭,但却也不敢轻易引发全面战争。然而,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始终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中域和平与稳定的一大隐患。”
夏浩听后,心中犹如掀起了惊涛骇浪,对中域那错综复杂的局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意识到,中域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仅是各大势力展示实力的舞台,更是各方利益激烈博弈的残酷战场。
在这里,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蝴蝶效应,影响着整个中域的势力平衡,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三千院接着说道:“陛下,这两大帝朝之间的恩怨,已经持续了近百年之久,犹如一场漫长而残酷的马拉松,双方始终僵持不下。虽然三大超品势力一再施压,严令他们保持克制,避免冲突升级,但边境上的小规模冲突却几乎从未停息过。这种长期的紧张局势,也使得两朝边境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
“玄宸帝尊多次试图挑起全面战争,以图彻底击垮凌月帝朝,一雪当年之耻。然而,凌月女帝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过人的智慧,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屡次化解危机,成功保卫帝朝。如今,两朝的边境已然戒备森严,军事要塞星罗棋布,宛如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如同两只蓄势待发的猛兽,等待着时机成熟,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此外,两大帝朝之间的争斗,犹如一场可怕的风暴,也波及到了周边的小型势力。许多小国和宗派在这场风暴中,被迫选边站队,无奈地卷入了这场残酷的纷争之中,使得整个中域的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一些势力为了自保,不得不向两大帝朝之一臣服,如同在狂风中寻找避风港的船只,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对立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