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年2月:跳频密防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2 月的马兰基地干扰测试场,电磁干扰发生器的指针锁定 370 兆赫,反制密钥生成器的波形与之形成镜像抵消,每秒 19 次的跳频脉冲在示波器上形成均匀分布的光点。抗干扰成功率 97.8% 的数字在屏幕上闪烁,与密码机稳定性评分 97.8 分的刻度线完全重合,19 次 / 秒的跳频节奏与 19 秒核爆指令传输时长的波形图形成 1:1 时间轴对应。数据流动画显示:370 兆赫 = 1965 年电阻值 370 欧姆 x1 兆赫 / 欧姆,19 次 / 秒 = 19 秒核爆传输时长 x1 次 / 秒 2,两者叠加生成的 “370+19=389” 与 1966 年 1 月燃料纯度 98% 形成 3.97:1 的抗干扰冗余比。字幕浮现:当干扰电波与反制密钥在频谱上展开博弈,370 兆赫的频率与 19 次 / 秒的跳频共同计算着加密的防御系数 ——1966 年 2 月的测试不是简单的技术验证,是中国密码人用电磁频率与跳频节奏构建的电子防御阵地。】
【镜头:陈恒站在干扰测试控制台前,左手调节干扰发生器至 370 兆赫,右手同步操作反制密钥生成器,两设备的波形在双踪示波器上形成交叉抑制。跳频计数器的数字每秒跳动 19 次,与墙上核爆指令传输时长 19 秒的记录形成节奏对应。测试场的干扰天线(高度 37 米)与 1965 年铁塔高度 37 米形成数值呼应,远处的密码机运行指示灯按 19 次 / 秒的频率闪烁,与跳频次数完全同步。抗干扰成功率显示屏从 90% 缓慢升至 97.8%,每提升 1%,密码机稳定性评分同步增加 1 分,形成线性正相关曲线。】
1966 年 2 月 5 日清晨,测试场的电磁屏蔽门刚闭合 0.98 米,陈恒就启动了干扰源预热。连续 3 天的基础测试显示:常规通信在 370 兆赫干扰下的中断率达 37%,远超 0.5% 的安全阈值。他盯着频谱分析仪上的干扰峰值,370 兆赫的频率让他联想到 1966 年 1 月的 370 欧姆电阻 —— 这个数值的 10 倍放大或许藏着反制逻辑。“用干扰频率本身做反制密钥,” 他对技术组说,在黑板上写下核心算法:反制密钥频率 = 干扰频率(370 兆赫)x0.1,跳频间隔 = 1 秒 / 19 次,两者乘积 “370x0.1x1/19=1.947” 与 1965 年铁塔钢筋间距 12 厘米形成 1:6.16 的防御比例。
当天的算法调试中,陈恒首次测试跳频次数与抗干扰效果的关联。他让技术人员从 10 次 / 秒逐步提升至 28 次 / 秒,同时记录中断率变化曲线。数据显示,当跳频次数稳定在 19 次 / 秒时,中断率降至 2.2%,抗干扰成功率达 97.8%—— 这个次数与 1964 年核爆指令的 19 秒传输时长完全一致。“19 次不是随机设定,” 他在调试日志中红笔标注,这个参数与 1965 年铁塔高度 19 米、燃料储罐压力 19 公斤 / 平方厘米形成贯穿三年的技术锚点,“每一次跳频都在复刻核爆传输的时间节奏。”
【特写:陈恒用频谱仪测量反制密钥的频率精度,370 兆赫 ±0.1 兆赫的波动范围与 1966 年 1 月的电阻误差范围完全相同。跳频计数器的 19 次 / 秒脉冲与密码机齿轮转速 19 转 / 分钟形成 1:60 时间缩放比,与 1964 年沙地图谱的比例标准一致。测试日志上的 97.8% 成功率曲线,与密码机稳定性评分曲线的重合度达 98.7%,每 0.1% 的波动都同步对应 0.1 分的变化。干扰天线的 37 米高度刻度,与 1965 年锈蚀监测数据 0.02 克 / 年形成 1850:1 比例,与历史参数比例逻辑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