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年1月:燃料密控
卷首语
【画面:1966 年 1 月的导弹试验基地燃料库,温度计显示 28c,与通信设备的 28 兆赫频率刻度完全对齐。燃料纯度检测仪的 98% 读数与密钥容错率调节旋钮的 98% 刻度重叠,校验数据的波形图上,每 10 组数据后出现 1 组校验位,3 位校验码的脉冲幅度(0.98 伏特)与齿轮模数标准形成 1:1 电压比。数据流动画显示:98% 纯度 = 密钥容错率 98%,28c=28 兆赫频率 x1c/ 兆赫,两者叠加生成的 “98+28=126” 与 1965 年 12 月云层衰减率 19% 形成 6.6:1 的补偿系数比。字幕浮现:当燃料纯度的每一个百分点都在定义密钥的容错边界,28c的温度与 28 兆赫的电波共同计算着加密的安全公式 ——1966 年 1 月的系统不是简单的技术上线,是中国密码人用化学精度与电波频率写就的数据防护方程式。】
【镜头:陈恒站在燃料数据加密控制台前,操作台上的纯度计指针稳定在 98%,旁边的密钥容错率设置面板同步显示 98%。温度计的 28c红线与通信频率发生器的 28 兆赫红线形成十字交叉,校验位计数器每计数 10 组数据便自动归零,3 位校验码的生成指示灯按 0.98 秒间隔闪烁。燃料储罐的压力表(19 公斤 / 平方厘米)与 1965 年铁塔高度 19 米形成数值呼应,远处的加密机房灯光与燃料库的防爆灯按 28 秒间隔同步闪烁,与频率参数形成节奏对应。】
1966 年 1 月 5 日清晨,燃料库的防爆门刚打开 0.98 米宽的缝隙,陈恒就带着加密方案进入工作区。连续 3 天的模拟测试显示:燃料数据在传输中因干扰导致 3% 的错误率,超过了 0.5% 的安全阈值。他盯着燃料纯度报告,98% 的纯度与 2% 的杂质率形成精确互补 —— 这个比例让他想到密钥容错率的设置逻辑。“用燃料本身的特性做加密基准,” 他对数据组说,在黑板上写下核心公式:密钥容错率 = 燃料纯度(98%),校验间隔 = 10 组数据 / 1 组校验,两者乘积 “98x10=980” 与 1961 年密码本的 3 位校验位标准形成 326.7:1 的安全系数。
当天的系统调试中,陈恒首次测试温度 - 频率联动机制。他让技术人员逐步升高燃料库温度,从 25c升至 31c,同时记录通信频率的变化曲线。数据显示,当温度稳定在 28c时,28 兆赫频率的信号衰减最小(1.9%),比其他温度点低 40%。“28c不是随机数值,” 他在调试日志中红笔标注,这个温度与 1965 年 7 月设备工作温度、 信箱编号前两位形成技术闭环,“就像密码系统的体温,28c时运行最稳定。”
【特写:陈恒用游标卡尺测量燃料储罐的壁厚(1.9 厘米),与 1965 年 11 月铁塔钢筋间距 12 厘米形成 1:6.3 比例,与 1964 年沙地图谱比例标准一致。校验位生成器的 3 位二进制显示 “101”,与 1961 年密码本的校验标准完全吻合,电路版上的电阻值(370 欧姆)与 0.37% 错误率形成 1000:1 对应。云图照片边缘的 “0.98” 字样,经放大镜观察,笔迹压力 37 克力与 1964 年签名压力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