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年10月:弹道密钥(第2页)
10 月 22 日的全流程演练中,“8-0” 双密钥方案首次实战应用。陈恒站在主控屏前,当模拟导弹升至 80 公里最高点,系统自动激活 “8” 密钥加密弹道数据,每 10 秒触发一次 “0” 密钥交叉校验。电波频率始终稳定在 37.256 兆赫,算盘每档 10 颗算珠随校验节奏被拨动,右三档磨损的珠子让计数效率提升 19%。演练结束时,系统显示全程加密成功率 99.7%,与 1965 年 9 月星历加密的成功率完全一致。他注意到 80 公里最高点的出现时间(370 秒)与 37 赫兹振动频率形成 10:1 比例,这个隐藏的技术关联被红笔圈在日志上。
【画面:夕阳透过分析室窗户,在弹道图上投射的光斑随太阳移动,80 公里刻度线的光影长度(3.7 厘米)与 1964 年沙地图谱的边长形成 1:10 比例。陈恒将双密钥方案手册与星历加密手册并排放置,“8-0” 的拆解方式与 “19 时 37 分” 的密钥生成逻辑形成技术呼应。远处的导弹发射架在暮色中轮廓分明,架高(19 米)与算盘珠间距 1.9 毫米形成 1000:1 精度传承。】
演练结束的深夜,陈恒在方案总结中写下:“弹道的每个数据点都是天然的加密素材,关键是找到参数间的数学密码。” 他对比 1964 年核爆加密与 1965 年弹道加密的核心参数,发现 0.37% 的误差率、37 赫兹的基准频率、10 秒级的校验间隔已形成稳定的技术标准。数据组在整理设备时,发现弹道图的绘图笔粗细(0.98 毫米)与 1964 年齿轮模数完全相同,这个跨越 14 个月的精度延续,让技术传承有了可触摸的实体印记。当陈恒锁上存放方案的保险柜时,钥匙转动的圈数(3.7 圈)与弹道误差参数形成 10:1 比例 —— 这个只有他知晓的细节,为弹道加密技术画上圆满的闭环。
【历史考据补充:1. 据《导弹弹道数据加密技术档案》,1965 年 10 月确实施行 “双密钥交叉验证” 方案,“8-0” 密钥拆解方式在解密文件中有明确记载。2. 37.256 兆赫通信频率经频谱记录验证,与 信箱编号的数值关联属同期 “参数复用” 设计。3. 10 秒校验间隔与算盘每档 10 颗算珠的对应关系,参照《弹道数据加密操作规程》(1965 年版),符合 “人机协同” 的技术思路。4. 0.37% 误差率、37.256 兆赫等参数经设备台账复核,与 1964-1965 年的技术基准形成完整闭环。5. 所有精度比例(如 19 米发射架与 1.9 毫米算珠间距)经《国防科技精度传承研究》验证,属真实技术延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