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年11月:铁塔密钥
卷首语
1965 年 11 月的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国内工业化进程紧锣密鼓。在这个月的 13 日,两件看似无关的事件悄然发生:西北戈壁的导弹发射塔架上,一枚代号 “东风二号甲” 的中近程导弹完成首次飞行试验;东南沿海的崇武以东海域,人民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展开激烈海战。这两起事件,犹如精密齿轮的咬合,共同推动着国家战略防御体系的成型。以下将从五个维度,还原这段交织着技术突破、战场博弈与人心浮沉的历史片段。
酒泉发射场的深秋,风沙裹挟着寒意。发射塔架下,技术员们正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年轻的工程师陈工(化名)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掌心沁出细汗。他参与研制的全惯性制导系统,是东风二号甲导弹的核心 “密钥”。
“注意,第三组电路参数异常。” 对讲机里传来组长的声音。陈工深吸一口气,俯身检查线路。三个月前,他曾在模拟试验中目睹制导系统因电磁干扰失效,导弹偏离预定轨道。此刻,他的手指在焊点间游走,突然触到一处细微的裂痕 —— 正是这个不起眼的瑕疵,可能导致信号传输中断。
“更换第三组集成块!”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发射场回荡。半小时后,新的集成块安装完毕,仪表显示参数恢复正常。陈工站起身,望向远处的指挥中心,那里,总设计师(朱光亚)正通过望远镜观察现场。他知道,这次试验不仅关乎技术成败,更关乎国家战略威慑力的构建。
11 月 13 日凌晨,福建崇武以东海域。国民党海军 “永昌” 号护航炮舰正护送特务船队向大陆靠近。我方雷达操作员王班长(化名)紧盯屏幕,发现可疑目标后立即上报。
“全体备航!” 舰长的命令通过广播传遍全舰。护卫艇 29 大队的六艘快艇迅速集结,轮机声打破海面寂静。年轻的鱼雷手小张(化名)在颠簸的甲板上反复检查发射装置,脑海中回响起战前动员时政委的话:“这一仗,要让敌人知道,祖国海疆不可侵犯。”
当敌舰进入射程,我方舰艇突然开火。密集的炮弹在 “永昌” 号甲板上炸开,敌舰燃起大火。小张抓住战机,按下发射按钮,一枚鱼雷直奔敌舰而去。“命中目标!” 欢呼声中,“永昌” 号缓缓下沉。这场持续 1 小时 33 分的海战,以我方击沉敌舰、击伤另一艘告终。小张站在船头,望着渐渐消失的敌舰残骸,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