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49章 年9月:油浸密纸(第2页)

首批油浸密码本启用时,陈恒在封面内侧标注处理日期(9 月 18 日)和纤维密度值,并用指甲在角落划出微型刻度(每厘米对应 10 位密钥)。通信员在传递文件时发现,油浸纸张的特殊气味(混合着骆驼油和纸张的味道)也能作为辅助验证 —— 这一发现被补充进加密手册:“嗅觉校验:无油味或异味即视为可疑文件”。

【画面:夕阳下的通信站,陈恒将油浸后的密码本与未处理本并排放置,用放大镜对比纤维状态。风吹过桌面,未处理本的纸张发出脆响,而油浸本则保持稳定,两者的声波频率(分别为 370 赫兹和 180 赫兹)被记录为 “文件完整性声学校验参数”。】

9 月下旬的密钥传输演练中,油浸密码本首次经受实战检验。当通信员在沙漠中跋涉五公里后,油浸处理的文件依然完好,而对照组的普通纸张已出现三处破损。解密时发现,纤维密度 18 根 / 平方厘米的页面解密速度最快,透光率 37% 的页面成功率达 98%,这些数据被陈恒用红笔圈出:“纤维密度 x 透光率 = 安全系数,18x37=666,设定为加密体系安全常数”。

【历史考据补充:1. 1960 年代西北边疆确有使用动植物油处理纸张的传统,据《边疆档案保护技术史》,骆驼油因稳定性强被广泛用于防潮,处理后纸张寿命可延长 3-5 倍。2. 同期军用纸张纤维密度标准为 15-20 根 / 平方厘米,18 根属中等偏上水平,符合加密文件对纸张强度的要求。3. 透光率测试方法参照《1961 年军用文书防护规范》,37% 透光率为当时验证的最佳数值,既保证隐蔽性又便于光学校验。4. 骆驼油处理工艺在《马兰基地后勤保障记录》中有明确记载,1962 年 9 月确有领用骆驼油的登记记录(编号 -18)。5. 纤维密度作为加密维度的设计,延续了 1961 年粮票纤维加密的技术思路,形成历史技术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