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50章 年10月:72小时密钥对接

卷首语

【画面:1962 年 10 月的马兰基地通信站,灯光彻夜通明,新旧校验码表格在桌面上重叠,19 处重合的数字用红笔圈出,连接后形成隐形 “△” 符号。秒表指针定格在 8 秒,与通信延迟参数完全吻合。数据流动画显示:72 小时对接时长分解为 3 个 24 小时周期,每个周期对应 5-6 处校验码重叠,最终形成完整的加密过渡链。字幕浮现:当新旧密码体系在戈壁深夜完成交接,19 处重叠的数字不是偶然的巧合 ——1962 年的 72 小时攻坚战,是中国密码人用坚持校准的安全时差。】

【镜头:陈恒的手指在新旧校验码表格间滑动,铅笔在纸上标注重叠点的声音(每 3 秒一次)与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同步。通信站的时钟显示 10 月 12 日 23 时,距离总部要求的对接 deadline 仅剩 72 小时。特写记录纸边缘的咖啡渍,形状恰好与 “△” 符号的一角重合。】

1962 年 10 月 13 日凌晨 3 点,马兰基地通信站的电报机突然响起急促的蜂鸣声。陈恒接过北京总部的加密电报,解密后发现校验码规则更新的紧急通知 —— 必须在 72 小时内完成新老密码体系对接,否则将影响核试验筹备的关键通信。他立刻召集团队成员,把两张校验码表格铺在拼接的弹药箱上,旧表的红色数字与新表的黑色数字在灯光下形成交错的网格。

“先找重叠参数。” 陈恒用直尺比对着表格,第一处重叠出现在第 5 行第 3 列(数字 “7”),他在旁边画下小记号。团队成员分成三组,每组负责 8 小时轮班,用算盘核对 196 组参数。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通信站时,已找到 7 处重叠点,陈恒发现这些点的连线呈现三角形的一条边,这个发现让他突然起身:“按几何规律找剩下的,三角形稳定性最高。”

【特写:算盘右三档的算珠在连续拨动下发热,表面的汗渍形成细小的盐粒。团队成员轮流用冷水擦脸提神,毛巾拧出的水量(每小时 0.5 升)被戏称为 “清醒指数”,与通信延迟测试的误差值(±0.5 秒)奇妙吻合。】

10 月 14 日中午,对接进入关键阶段。新体系的动态校验码与老体系的静态校验码在传输测试中频繁冲突,通信延迟一度飙升至 17 秒。陈恒让报务员反复发送 “测试” 指令,自己则盯着示波器的波形,发现延迟峰值出现在每秒 3.7 米风速时 —— 这与 3 月记录的风速干扰参数完全一致。“加入风速补偿因子。” 他在公式里增加修正项,延迟立刻降至 11 秒,又经过 23 次微调,最终稳定在 8 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