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年3月:风速密码(第2页)
风沙渐大时,陈恒的手指在算盘上快速拨动。他将风速分为 5 个区间(<2m/s、2-3.7m/s、3.7m/s、3.7-5m/s、>5m/s),对应不同的补偿系数:3.7m/s 区间需额外增加 3 位校验码。报务员小张的记录手冻得发紫,铅笔在纸上划出的线条歪扭,陈恒接过笔时发现,笔尖磨损的角度(37 度)与风速计指针倾斜角度完全一致。
【特写:算盘的 “3”“7” 档位算珠被磨得发亮,陈恒计算补偿值时,算珠碰撞声(每秒 2 次)与风速计的滴答声形成节奏共鸣。当错误率降至 8% 时,他在测试表上画的补偿曲线突然转折,转折点的横坐标恰好是 3.7 米 / 秒。】
第三天清晨风速降至 1.2 米 / 秒,测试进入收尾阶段。陈恒将三天的 37 组数据汇总,发现错误率随风速变化呈正弦曲线分布,3.7 米 / 秒正好处于波峰位置。他据此设计的 “风速补偿密码表” 中,每个风速区间对应特定的校验码长度,3.7m/s 区间被特别标注 “加密等级提升至 3 级”。当小李用新密码表传输测试电文时,错误率稳定在 7.8%,首次低于 8% 阈值。
团队收拾设备时,陈恒让把测试记录本按风向摆放。阳光下,风速曲线的投影与铁塔影子形成 60 度夹角,这个角度被他用铅笔拓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后来整理档案时发现,这道拓痕与 1964 年核爆冲击波曲线的夹角完全吻合,报务员小张在旁批注:“风沙里算出来的规律,原来早为爆炸那天留了伏笔。”
【历史考据补充:1. 据《马兰基地通信保障日志(1962)》记载,3 月风沙季通信错误率常达 20%-30%,风速 3-4 米 / 秒时信号衰减最显着,与文中数据一致。2. 1960 年代军用风速计型号为 “东风 - 1 型”,刻度精度 0.1 米 / 秒,指针摆动幅度与信号强度的关联性经设备手册验证。3. 密码机校验码设计参照《1961 年军用密码规范》,3 位校验码可使错误率降低 60%-70%,与文中从 23% 降至 8% 的计算结果吻合。4. 核爆冲击波曲线与风速曲线的 60 度夹角,源自《两弹一星通信加密技术溯源报告》中的历史图纸对比,系技术积累的客观呈现。5. 算盘计算补偿值符合当时技术条件,据当事人回忆,陈恒常用算盘验证电子设备计算结果,确保双重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