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年3月:风速密码
卷首语
【画面:1962 年 3 月的通信铁塔下,风速计指针在 3.7 米 / 秒处剧烈晃动,与密码机屏幕的信号波纹形成同步震荡。测试记录本上的红色曲线(风速)与 1964 年核爆冲击波的蓝色曲线在坐标系中相交,夹角精确为 60 度。陈恒的算盘停在 “37” 档位,算珠间距(1.2 厘米)与风速计刻度间距完全一致,某页笔记的风速数据(23% 错误率)被红笔圈出,圈径(0.9 厘米)与冻伤痕迹孔径形成历史呼应。字幕浮现:当风沙成为密码的干扰源,中国密码人将风速转化为安全的坐标 ——3.7 米 / 秒不是简单的气象数据,是电波衰减的临界值;60 度夹角不是偶然的重叠,是技术积累的历史必然。】
【镜头:黎明前的戈壁滩,通信铁塔的阴影在风中不断变形,风速计的金属指针每 3 秒跳动一次。报务员的铅笔在记录纸上划出断续线条,23% 的错误率数字被圈在纸页角落,墨迹因风沙侵蚀边缘模糊。陈恒蹲在铁塔基座旁,手掌迎向风沙,指尖与塔身的夹角(37 度)恰好对应风速计的临界刻度。】
1962 年 3 月 7 日,基地通信站的收报机持续发出刺耳杂音。报务员小李攥着冻僵的手指按压耳机,记录纸上的电码错误率已攀升至 23%,超过安全阈值(10%)近一倍。陈恒赶到时,密码机屏幕的波形正像被揉皱的纸般扭曲,他摘下眼镜对着风沙哈气,镜片上的雾气被风吹成细流 —— 这是入春以来最强的沙尘天气,风速计指针在 2.5-4.2 米 / 秒区间剧烈摆动。
“每小时测一次衰减值。” 陈恒将测试设备固定在铁塔 19 米高度,团队成员分成三组:一组记录风速,二组监测信号强度,三组用算盘计算错误率。第一组的战士用布条缠住风速计底座,防止沙尘卡涩指针,每测完一组数据就用铅笔在刻度盘旁画正字,两小时后盘面上已累积 37 道划痕。
正午时分风速稳定在 3.7 米 / 秒,密码机的错误率突然跳至 28%。陈恒盯着屏幕上的信号波纹,发现波形振幅与风速计指针摆动幅度形成 1:1 映射,他让报务员发送固定电文 “铁塔正常”,连续 19 次传输中 17 次出现错码,错码位置集中在电文第 3-7 个字符 —— 与风速计指针的摆动区间完全对应。“这是临界值。” 他在笔记本上画下第一道红线,标注 “3.7m/s = 最大衰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