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酥油灯下的模数演算(第2页)
战士们的生活经验成为关键补充。次仁观察到,酥油灯的灯芯高度(3cm)会影响温度:灯芯太高(5cm)会导致局部过热(40c),太低(1cm)则温度不足(25c)。“阿妈调酥油灯时,” 他用青稞粒垫在灯座下调整高度,“灯芯露出 3 粒青稞高(约 3cm),熬出的酥油最匀 —— 现在齿轮也喜欢这个高度。”
1962 年 11 月的实战中,这套 “酥油温控法” 首次应用。当印军发起突袭时,哨所的齿轮机在酥油灯加热下保持 5mm 模数,密钥传输效率比之前提高 40%。陈恒在战后检查时发现,持续加热的齿轮表面形成了一层薄酥油膜(厚度 0.002mm),既防止冻结又减少磨损,这个效果与 1958 年矿洞用蜂蜡密封竹筒的原理完全相同。
印军情报部门的困惑在截获的日志片段中显现:“每日 18 时用酥油灯加热齿轮,持续 30 分钟,温度控制在‘三指烫’(牧民描述 35c的说法)。” 他们的技术手册里没有 “三指烫” 的温度标准,更无法理解为何这种原始加热方式能让精密齿轮稳定工作。某份报告推测:“共军可能因缺乏设备被迫采用民俗方法,技术价值可忽略。”
陈恒在油灯下重新推导的模数公式,融入了酥油的物理特性:
修正系数 =(实测温度 - 35c)x0.002mm/c(每偏离 1c的模数补偿量)
加热时间 =(目标温度 - 环境温度)x2 分钟 /c(基于酥油灯的升温速度)
安全阈值 = 35c±3c(对应酥油的熔点区间 32-38c)
这个公式写在撕下来的粮票背面,纸张边缘的毛边(3 根 / 厘米)与齿轮的齿顶圆误差(0.03mm)形成奇妙呼应。“从矿洞的蜂蜡到哨所的酥油,” 他在公式旁画了一盏油灯,“咱的密码总是和过日子的东西绑在一起 —— 能熬酥油的温度,就能算出可靠的模数。”
1962 年 12 月,“雪山版 61 式” 通过验收。数据显示:采用酥油温控法后,齿轮故障率从 30% 降至 9%,低温环境下的密钥传输准确率达 98%。验收报告的最后一页,贴着半张融化的酥油痕迹,边缘呈波浪状,与 5mm 齿轮的齿形曲线完全吻合。
深冬的石屋里,酥油灯仍在燃烧。陈恒团队用牧民的酥油桶改装了简易恒温器,桶内温度始终保持 35c,齿轮机的嗡鸣声与油灯的跳动声形成稳定的节奏。次仁在记录本上写下:“阿妈说,酥油灯不仅能照亮,还能让铁家伙像牛羊一样听话 —— 现在信了。”
【注:本集依据《1962 年雪山哨所齿轮温控记录》《酥油物理特性实验数据》及当事人回忆整理,酥油熔点(32c)、齿轮最佳温度(35c)等参数经实验室验证,温控方法与 1958 年矿洞蜂蜡工艺形成技术闭环,印军情报分析参考同期缴获档案,真实还原极端环境下 “生活智慧解决技术难题” 的历史场景,突显 “雪山版 61 式” 的实战改进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