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酥油灯下的模数演算
卷首语
【画面:1962 年 10 月,雪山哨所的石屋里,酥油灯的火苗在齿轮上投下摇曳的阴影。陈恒用镊子夹着 5mm 模数齿轮,悬在灯芯上方 3 厘米处,齿轮表面的温度从 - 15c升至 35c时,齿顶圆直径膨胀了 0.03mm—— 这个变化量与酥油融化的速度(每分钟 0.3mm)完全同步。石墙上,“61 式” 齿轮参数表被油灯熏出褐色痕迹,其中 “35c” 的标注旁,战士用酥油画了一道横线,恰好与牧民酥油桶的温度标记重合。远处,印军监听站的温度计显示 - 18c,他们的仪器记录着齿轮的振动频率,却读不出酥油灯芯跳动的节奏里,藏着模数演算的密码。字幕浮现:当电力中断,酥油灯便成了最精准的温度计;当公式失效,牧民的生活经验便成了最可靠的演算纸。32c的酥油熔点与 35c的齿轮温度,不是偶然的接近,是雪山下的生存智慧对技术参数的校准 —— 在油灯的光晕里,在齿轮的热胀里,中国密码人再次证明:最好的演算,永远带着生活的温度。】
1962 年 10 月,雪山哨所的发电机因燃油耗尽彻底停转。陈恒团队带来的 “61 式” 原型机在 - 18c的低温下频繁卡壳,齿轮模数的收缩量(0.05mm)远超平原地区的误差允许值。石屋里,三盏酥油灯是唯一的热源,灯芯燃烧的噼啪声中,陈恒发现牧民用来盛放酥油的铜碗(壁厚 0.3mm)在 32c时会变得烫手 —— 这个温度,恰好是酥油开始融化的临界点。
“把 5mm 齿轮拿来。” 陈恒的手指冻得发紫,却紧紧攥着 1958 年矿洞的温度记录本。第 29 页记载着:“楠竹在 30c时的膨胀量是 0c的 1.5 倍”,现在他要验证齿轮是否遵循同样的规律。战士次仁用牦牛毛绳吊着齿轮,悬在酥油灯上方,灯芯与齿轮的距离被精确控制在 3 厘米(对应矿洞竹筒与炭火的安全距离),每 5 分钟记录一次模数变化。
数据在油灯下逐渐清晰:
-15c至 20c:齿轮模数收缩 0.05mm(完全冻结状态)
20c至 32c:开始膨胀,每升温 5c恢复 0.01mm(酥油未融化阶段)
32c至 35c:膨胀速度加快,35c时完全恢复 5mm 模数(酥油开始融化的临界区间)
“35c是个坎。” 陈恒在笔记本上画下温度曲线,与牧民提供的酥油使用手册对照 —— 牧民熬酥油时,总会在 35c时停火,“再热就分离出油渣,就像齿轮过热会变形。” 这个发现让他想起 1958 年矿洞的教训:老周师傅用炭火加热竹筒,温度从不会超过 35c,“木头和铁一样,太烫了就没韧性。”
老王用锉刀修整加热后的齿轮,发现 35c时的齿面硬度(布氏硬度 200hB)比 - 15c时(250hB)更适合咬合。“矿洞的凿子在冬天容易崩口,” 他对着油灯哈气,热气在齿轮表面凝成水珠,“烤到微烫再用,就像给铁加了层韧劲 —— 牧民的刀也是这么用的。” 他测量的齿侧间隙(0.01mm)在 35c时最稳定,与酥油灯芯的跳动频率(每分钟 60 次)形成共振,卡壳现象显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