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朗月 作品

第229章 时德叡携七州归降唐朝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底,王世充任命的刺史时德叡率领所辖的杞州、夏州、陈州、随州、许州、颍州、尉州等七州归降唐朝,此举成为洛阳战役关键转折。

此次归附的七州辖县对应今地为,杞州(治雍丘,今河南杞县)、夏州(治阳夏,今河南太康)、陈州(治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阳区)、洧州(治新郑,今河南新郑市)、许州(治长社,今河南许昌)、颍州(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尉州(治尉氏,今河南尉氏)。在七州归降示范效应下,周边郡县相继归唐,包括管城(今郑州)、荥阳(今郑州荥阳)、中牟(今郑州中牟)、新郑(今郑州新郑)、密县(今郑州新密)、苑陵(今新郑东北)、阳翟(今禹州)、襄城(今平顶山襄城)、叶县(今平顶山叶县)等要地,基本覆盖今郑州、许昌、周口、平顶山及安徽阜阳北部地区。

二十二岁的秦王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势力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面对时德叡率杞、夏、陈、洧、许、颍、尉七州归附,李世民为稳定新附地区,采取"全境官吏各安其职"政策,维持原有行政体系不变,仅将尉州更名为南汴州。此名变更具有战略深意,尉州治所尉氏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位于汴水要冲,更名既保留"尉"地标识,又突出"汴"水战略地位(汴水即通济渠,唐代漕运命脉),同时冠以"南"字与汴州(今开封)形成地理呼应,彰显唐朝对中原水陆要道的控制意图。

这次归附潮形成以汴水为轴心的战略走廊,使唐军控制洛阳东南门户,切断王世充与窦建德潜在联系。李世民对旧官僚体系的包容政策,配合南汴州等关键节点的军事部署,为次年洛阳决战奠定基础。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此次归附州县占当时河南道约四分之一,其粮赋供给极大缓解唐军后勤压力。

时德叡为隋末唐初河南地区重要将领,其生平因史料匮乏而显模糊,据《资治通鉴》《旧唐书》片段记载可知,其原属王世充集团,武德三年(620年)投降唐朝。

秦王李世民对时德叡的归附极为重视,不仅保留其原有部属,更特授其七州总管、封杞国公,位列武德年间异姓封爵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