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桐伟 作品

第218章 我是炮兵(第2页)

就在仅仅 200 米开外的地方,他清楚地看到了坦克炮口的闪光!在那瞬息万变的地平线上,他勉强辨认出了那些装甲战车的轮廓。从两座山之间的洼地里,传来了俄罗斯人震耳欲聋的 “乌拉!” 呼喊声和欢呼声。难道,真的在劫难逃了吗?

就在回到谷仓大门口,威尔斯碰见了营长派来的骑马通讯兵。那通讯兵气喘吁吁,满脸惊恐,大声喊道:

“撤退!他们的步兵已经突破防线了!”

通讯兵的脸颊受了伤,鲜血不停地流淌,将他的脸染得一片血红。众人急忙将众多伤员搀扶上半履带车,然后又匆匆跑回去取迫击炮,手忙脚乱地把它们往车上装载。这名通讯兵也被扶上了威尔斯所在的半履带车,紧接着,他们便发动车辆,疾驰而去。

半履带车加速冲下山,驶入田野,却惊觉已然被苏军士兵团团包围。左右两侧,还有正前方,到处都是他们土黄色的身影,聚集在一起。此刻没人敢用机枪向他们扫射,一旦开火,就会暴露己方车辆的位置。毕竟,谁也不知道己方的其他士兵此刻离他们有多远,贸然暴露只会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通讯骑兵语气紧张急促,向威尔斯讲述着情况。原来,在发现无线电通讯中断后,营长当机立断,立刻派了一名通讯骑兵前来传达撤退命令。第一名通讯骑兵在半山腰时不幸负伤,但他仍拼尽全力往回赶,可惜未能成功。就在部队幸存者接到马上准备撤退的命令同时,营长又火速派出了第二名通讯骑兵,也就是眼前这位,他历经艰难险阻,好不容易才在苏联士兵切断路线之前赶到了他们这里。

通讯骑兵的及时赶到,给了他们几分钟短暂的喘息机会,而他们也紧紧抓住了这宝贵的时间,才避免了迫击炮排的彻底覆灭。

半履带车开足马力,全速前进,在田野间穿行,终于驶上了通往什切青 - 阿尔特达姆方向的指定道路。几公里后,他们与连队成功汇合。可眼前的连队已损失极为惨重,许多不久前还鲜活的面孔,如今已永远消逝,再也看不见了。

俄军猛烈的攻势,可谓倾尽全力,动用了数量惊人的重型火炮。数不清的步兵铺天盖地涌来,其中主要是吉尔吉斯人、卡尔梅克人和其他蒙古族人。随着俄军、乌克兰人和西伯利亚人的师团在战场上血流成河,这些民族的身影在战斗中愈发醒目,他们继续不屈不挠地朝着位于什切青的桥头堡步步推进。此刻,这座桥头堡已被压缩,范围缩小到奥得河东岸阿尔特达姆郊区及其周边地区。在南北两个方向,早在三月初,布尔什维克就已抵达奥得河岸。

对于德军而言,什切青这座城市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因为只有把控住什切青,才能确保阻断通往柏林道路上的屈斯特林和奥得河畔的部队不遭受侧翼攻击。无论是俄军还是德军高层,都对这座桥头堡在德军防御体系中的关键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因为如此,俄军才会从其他各个战线竭尽全力调集所有可用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