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泄露天机(第2页)
李鸿章授意言官弹劾胡雪岩“贪墨军饷”,清廷抄没其家产,胡雪岩于1885年破产忧死。
盛宣怀这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与外国势力勾结对付中国的商业对手,还利用行政手段开展不正当竞争,比如利用自己掌握下的国家电报网对商业对手进行监听,以及最后赶尽杀绝的做法,真真的突破了当时中国商人之间对于官商勾结、内外勾结的道德底线,形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
从左李二人手下第一商业操盘手的互攻行为,更是可以看出湘军与淮军之间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内幕。外国列强,包括日本人,见微知着。日本人更是在其后不到10年的时间里,待自己的海军实力刚刚可以对抗大清,便毫不犹豫地开展了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证明,外国列强判断的,中国已是一盘散沙,完全是正确的。
王炽当时作为商业实力略逊胡、盛,政治靠山更是远不如此二人的中国前四的商业巨子(另一位是乔致庸),对于这种没有底线、杀人诛心的做法非常不以为然,但也无可奈何,终日担心自己成为盛宣怀代表的官僚资本的下一个蚕食目标。
出国之前,王月生私下跟王炽多次分析,安慰老人家。但当时王月生并未显露出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而且是嘴上无毛的年龄,并不为王炽所信。只不过王月生可以提供大量来路不明却适销对路的商品给自家商号,赚取了大量的利润;且王月生除了自家老爹草创的那个药房被他接收后改成宝芝林,并且悄然稳步发展,其他的精力和财力都用于创办那个老营,一心要做海外市场和国内工业化的样子,并不对家族传统的钱庄和商号有任何觊觎之心,所以老爷子认为起码王月生的很多判断是中立、持中之意。
只有自己本着投入不大、风险很小、收益却可能无穷的想法,相信了王月生对于庚子之变的预判,并因此按照王月生的步骤派出了一些力量,结果几乎像剧本一样完美地符合了王月生的判断,为自家获取了难以描述的政治资源,这才让王炽对于大哥的唯一子嗣另眼相看。
王月生听到老人半是担忧、半是询问的话语,淡然一笑,道“晚清四商,胡盛王乔,也就王家能持续两代而已”。
见老人一副惊悚的神情望向自己,王月生顿时醒悟,自己说秃噜嘴了。老爷子却是不肯放过他,问“晚清?大清真的气数将尽?王家真的只能持续两代?”
王月生也不能说什么,重重地点了点头,道“大清,没救了。王家,还有戏”。
老人闭目不语,最后缓缓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我跟你爷爷兄弟俩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一代人成就了这般局面。我看你大伯也是个可以守家之人。后面的事情,就是你们的事情了。把刚才咱爷孙俩的话,跟你大伯再学说一遍。有什么该做的,能做的,你们叔侄商量着办吧。有些事情,王家不适合做的,你单独来做。我和你大伯会支持你,也算给王家留一条后路”。
王月生明白王炽口中的王家,指的就是王炽亲生子嗣这一支。虽然自己不愿意干涉叔祖这一支的内部恩怨和业务,但如果是族长和家主,类似风险投资一样,调动一部分资源来支持自己这边,给他们一些原始股东的待遇也未尝不可。于是,他起身,向着貌似沉睡中的叔爷深深一躬,然后退出房门。
王鸿图此前回虹溪老宅,就是为了代表家族迎接海外游学五载、又暗自立下泼天大功的王月生回国返乡,随后自然是先到蒙自巡视一番家族产业,然后回到昆明。当然,他跟王炽一样,平时并不住在昆明城内。对于这个年代的大户人家来讲,乡下的生活质量比城里要好得多。
王鸿图听完王月生的复述,沉思道“从你这次要求月蒙跟老佛爷那建议不要把你放进封赏名单,我就知道你猜测大清命不久矣。现在,你告诉大伯,大清还有几年气数?”
“短则天干之数(注:10个)、长则地支之数(注:12个)”,王月生信心满满地回答。
王鸿图张了张嘴,另一个问题还是没有问出来。王月生心知肚明,右手成拳,在左掌心捶了三下。王鸿图似有所悟,道“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你去看看月蒙和月童他们吧。他们也是刚回来没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