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光必照 作品

第13章 小童也能观微相(第2页)

眼看那粉雾如活物般扑向人群,我眸光一冷,正欲出手。忽闻一声清越长吟,如金玉交击,自溪畔那株巨大的古槐树冠中传来:

> “聊城一矢,名高鲁连。排难解纷,辩哉仙仙!百尔君子,毋易繇言!”

吟诵声中,一道皎洁如月华的白影自虬枝间飘然而落,稳稳立于溪畔一方巨石之上。竟是一位身着月白儒衫、面容俊雅出尘的书生!他手持一柄玉骨折扇,扇骨莹白如玉,隐隐有光华流转。最奇异的是,他身后虚空中,隐约浮现着九条蓬松如云的白色狐尾虚影,轻轻摇曳,散发出清圣而古老的气息。

九尾玄狐!我心头一震。此等灵物,竟隐于市井古槐?

那狐妖书生——或者说,狐仙,目光温润,扫过惊恐的村民,最终落在我和青青身上,尤其在青青脸上略作停顿,眼中闪过一丝极淡的了然与追忆,仿佛看到了故人。他对着那汹涌而来的粉雾,不慌不忙展开折扇。

扇面非纸非绢,竟似一片凝练的月光。他手腕轻抖,口中清叱:“咄!区区瘴疠秽气,也敢逞凶?散!”

扇面光华大盛,一道清冷如九天银河的匹练横扫而出!没有惊天动地的轰鸣,那看似凶戾的粉雾一触即光,如沸汤泼雪,发出“嗤嗤”哀鸣,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溪水中黯淡的油光也随之褪去,腥甜之气荡然无存。月光般的清辉温柔洒落溪面,波光粼粼,仿佛被彻底涤净。岸边的萎靡草木,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开枝叶,重现生机。

狐仙书生收扇,转身对着那看呆了的侨童微微一笑,赞许地点点头:“小友明察秋毫,心系乡梓,善莫大焉。”又面向众村民,声音清朗,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泣血石乃地脉淤塞之气所凝,鬼面藤乃阴湿秽气所生。稍后吾于上游疏导地气,清理藤蔓,水源自清。诸位但放宽心。”

村民如梦初醒,纷纷跪倒拜谢仙长。那侨童更是激动得小脸通红。

狐仙书生飘然行至我与青青面前,目光温润,执扇拱手,姿态洒然:“山野之狐,白藏,见过二位贵人。搅扰清游,望乞海涵。”他目光再次掠过青青,那丝若有若无的熟稔感更浓。

“仙长神通,解民倒悬,何言搅扰?”我郑重还礼,心中波澜起伏。鲁仲连一箭书退燕军,排难解纷而功成身退,其智其义,千古流芳。眼前这九尾玄狐白藏,谈笑间驱邪秽、安黎庶,其风采气度,竟与古之贤者何其相似!《智囊》赞语“辩哉仙仙”,用在此刻此狐身上,竟是无比贴切。

白藏闻言,朗声一笑,如清风拂过林梢:“王爷谬赞。白藏不过效法先贤,尽些本分。智在明理,力在护生。‘百尔君子,毋易繇言’——愿天下君子,莫轻视那源自土地与民间的朴素智慧与良善之言,此乃生民之本,亦是‘活太平’之根基啊!”

他语含深意,目光澄澈,仿佛洞悉一切。言罢,再次向我和青青颔首致意,尤其对青青道:“青君灵秀,慧眼天生,他日必有福缘。” 随即身形化作一道皎洁流光,没入那株巨大的古槐之中,再无痕迹。唯有清朗的余音,似有似无地萦绕在涤净的溪流与焕发生机的田野之上:

“排难解纷,智在明心。护佑生息,道法自然。王爷,青君,山水有相逢…”

月光如水,倾泻在重归宁静的聊城田野。溪声潺潺,虫鸣渐起,草木在夜露中舒展。劫后余生的村民相互搀扶着起身,脸上犹带泪痕,眼中却已燃起希望的光。那聪慧的侨童站在人群前,望着古槐的方向,小拳头紧紧攥着,眼神晶亮。

我与青青并立溪畔,夜风拂动衣袂。

“智在明理,力在护生…”我低声咀嚼着白藏的话语,目光掠过恢复生机的田野,最终落在那株承载了玄狐仙踪的古老槐树上。今夜所见,那稚童的明辨,那玄狐的仙姿,那《智囊》古语的灵应,还有青青眼中始终不灭的慧光…皆非纸上虚景,而是这“活太平”画卷上,最为灵动、也最为厚重的笔墨!

“青青,”我望向身侧那双映着星月的眸子,胸中块垒尽消,唯余一片澄明浩气,“这江山,这黎庶,这藏于草野市井的智慧与灵性…才是孤此生要绘、要守的‘大图’!走,且看前方,还有何等‘活’景,待你我共览!”

马蹄再起,踏碎一地银霜,向着更深、更活的夜色与黎明奔去。那株古槐在身后静立,枝叶在月光下轻轻摇曳,仿佛无声的送别,又似一个悠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