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环河 作品

第1255章 再议渡江(下)

这李子建并没有在大明朝的官场混过,所以这李子建在看待朝廷内部问题的时候,总是带着民间的底层视角去看待。

在李子建乃至王铁甚至是赵胜这些底层文人的刻板印象中,这大明朝廷里面那都是一群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酒囊饭袋,除了会贪污腐败捞银子残害百姓搞内斗互坑互害之外什么都不会。

虽偶尔出几个像卢象升、洪承畴这样的清官能臣,但掩盖不了大多数官僚都是上述类型的存在。

所以李子建认为,这卢老爷的粮饷问题,朝廷绝对没有办法或者是没有那个动力去帮助卢老爷解决,甚至可能还会暗中使坏,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卢老爷的兵饿着肚子来和义军决战。

但张应昌是在大明朝当过官且还是高官的人,张应昌也不否认大明朝多数官僚都是上述那种货色。

这些官僚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之时,尤其是关乎到自己身家性命的时候,并非底层人刻板印象中的那副模样。

至少在镇压底层的态度上,这些官僚的方向是一致的。

...

紧接着只见那张应昌对那李子建说道:“李兄所言及时,这大明朝自嘉靖朝以来缺粮欠饷就已经是常有之事,且大明朝国库空虚已经是人尽皆知。”

说到这里,那张应昌环视了这屋内一圈,然后语气有些生硬的对大伙们说道:“但诸位也不要认为这偌大的大明朝就搞不来几万大军的粮饷,也不要把大明朝的官吏想的愚蠢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这在大明朝当官的虽然都是坏种,但是这些人可不是傻子!”

“诸位现在也应该知道了,朝廷对内地义军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朝廷是以尽量招抚安插为主,现在已经全面转变为应剿尽剿。”

“如今大明朝廷视内地的流寇与关外的鞑虏已经是一个等级,只要能扑灭内地流寇,大明朝朝廷将会尽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去扑灭流寇,绝对不会给流寇任何喘息的机会。”

“所以诸位千万不要认为朝廷会在这个时候去拖欠卢象升的粮饷,从而让咱们有可乘之机。”

这张应昌在明军当总兵的时候通过朝廷的邸报看到了很多诏书的原文,并且深入的领会了其中的意思。

在凤阳皇陵被流寇刨之前,朝廷对流寇的态度基本上还是以招抚为主剿灭为辅,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来消灭流寇。

这一点从陈奇瑜围困流寇在汉中最后还是实行招抚就可以看的出来。

虽然当时陈奇瑜手下的官兵缺粮欠饷是真,但朝廷当时若是坚持剿灭的话,从湖广、河南强行调拨粮饷供应汉中的官兵继续剿贼还是没有问题的。

但凤阳皇陵被刨之后,这双方就已经是不死不休没有转圜的余地,即使皇帝朱由检想招抚流寇,那朝中的大臣也会以朱由检不报祖陵被刨之仇的“不孝”为由逼着朱由检继续剿下去。

除非是朝廷确实已经剿不动了,再加上流寇的势力已经大到朝廷不得不妥协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才会继续回到诏安的路线上来。

但现在的大明朝廷还是剿的动流寇的,且流寇的势力还没有膨胀到让朝廷妥协的地步,再加上凤阳皇陵刚被刨还没一年。

所以张应昌认为这大明朝廷绝对不会坐视卢象升兵团缺粮欠饷,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来筹备粮饷来供应卢象升。

...

说到这里,那张应昌又看向李子建说道:“想必李兄也应该知道这卢象升在湖广、河南一带以清屯为名,逼迫湖广的王爷豪强们捐纳粮饷以供军需。”

“李兄没有在朝廷当过官,不清楚这其中利害关节所在,也不了解这事究竟有多么难办成。”

“我就这么说吧,这卢象升之所以能办成这事,那就是靠着咱们这些流寇在四处闹腾,要说搁太平盛世,这卢象升绝对不可能办成这事!”

“卢象升之所以能办成,那是因为朝廷默许卢象生这么干,从这就可以看出来朝廷对剿贼之事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这大明朝廷连卢象升鱼肉士绅豪强都能默许支持,就几万大军的粮饷,那大明朝廷想要给卢象升筹齐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这张应昌说的也没错,卢象升能够办成这事确实是朝廷默许他干他才能办成的,否则的话卢象升根本就扛不住那一道道如同雪花一般飞向朝廷的弹劾奏章。

包括后来的孙传庭清理屯田能够成功也是如此,甚至连洪承畴在一定范围来安插流民耕种无人的荒地(实际有主)也是得到朝廷的支持才能干下去,否则这些封疆大吏根本抵挡不住利益集团的反扑。

...

紧接着张应昌便又从另一个角度论证朝廷一定会全力支持卢象升的原因。

“这江浙地区的富庶想必诸位应该是明白的,否则诸位也不会心心念念的一直想要打过长江去。”

“这江南、浙江、江西三地每年向京师输送的漕粮高达两百多万石,还有给宫里的金花银、给户部太仓库起运的税银以及一些其他的杂项,这些拢共加起来少说也得有三四百万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