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神秘的 作品

282新的执政模式

  亚历山大心中疑惑重重,感叹这片赞赞之地之危险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在这片丘陵地带,密林蔓延,隐藏着无法预料的威胁和危险。贵族们选择在这里隐居,就如同他们的迷你塞萨利一般,享受着场地优势带来的相对安宁。

  拉皮图斯的回答让亚历山大不禁暗自庆幸,贵族们的人造防御工事并不奇特,通常只是简单的木质或矮矮的石墙。这些贵族们并不费心去建立更高、更坚固的城墙,因为有了塞萨莉的存在,他们觉得无需再进行过多的防卫。他们的城墙更多是为了应对野兽和小盗贼而设。

  然而,如今这个简单的方程式被打破了。亚历山大下令派遣一支由士兵和仆人组成的连队前往见这些贵族,传达他的命令:在这个月结束之前,他们必须前往塞萨莉。那些想要释放囚禁的领主的人必须携带赎金,而已故领主的继承者则需前来让他选择新的领主。拒绝者将面临与佩特里诺一样的命运。

  亚历山大已经占领了这片地区,掌握了周边的控制权。他决定用强硬的口吻在信中传达这一信息,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是他的策略,他的权力展示。

  因此,自命令发布之日起,大约一到两周内,约有三十个贵族家族将会接待近百名士兵的到访,并附上赎金通知,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解救他们的领主。

  然而,由于战火肆虐及随后拉皮图斯的残暴屠杀,这些家族中的绝大多数成年男性几乎被彻底消灭,只余下妇女、老人和幼儿。

  这些幸存者个个饱经战火洗礼,却并未失去斗志和骨气。

  因此,亚历山大仅仅调派了百人小队,明知这股微薄兵力根本不足以强行占领任何一个贵族家族。

  遵循亚历山大的旨意,各家都急忙凑足赎金,或者干脆打包行囊前往色萨利。

  然而,在这一切之中,熟悉的家族纷争不休:争执着谁该前往见塞萨利统治者,请求首都援助,关于谁该被赎回以及赎金数额的分歧使得局势愈发混乱。

  甚至还有暗杀图谋,甚至有些得逞。

  但亚历山大却对这些区区尔虞我诈不屑一顾。

  反之,他在调遣了约3000兵力后,将剩下的大部队(约30000人)交予梅内斯,命其顺迪亚努河下游进军,占领沿岸城市。

  据拉皮图斯透露,提比亚斯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沿河而立,包括首都,即便非河畔城市也可经支流抵达。

  鉴于这些城市防守薄弱,梅内斯受命立即攻占,同时携带同一封信件与其他贵族家族的士兵一同前往。

  亚历山大决定将主力军队派往南方,这一决策主要基于对庞蒂库斯勋爵收到的各类信函的审阅和思虑。

  这些情报对亚历山大的洞察力无疑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它们详细地揭示了国家内部的种种秘密。

  其中,他得以确认了菲丽西亚大人所吹嘘的一万援军确实存在。此外,他还了解到了提比亚斯严峻的财政压力、各种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尤其是米特里迪图斯和泰奥尼勋爵之间的竞争,以及国王对儿子的想法等种种。

  在这些细节中,他还得知了许多宫廷阴谋的无聊但错综复杂,最为紧要的是国家面临着人力短缺的重大危机。

  阅读完毕,拉皮图斯告知首都所能调动的最大兵力可能是另一万,而亚历山大深信不疑地认为,没有理由再拖延,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于是,尽管船只不足,甚至只能用小船和木筏来运送物资,亚历山大派遣美尼斯前往附近各大城市,命令他占领这些城市,替换当地驻军,并护送当地统治者前来塞萨利求见。

  梅内斯遵循命令,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转移大部分物资至船上的任务,他的行进速度快若闪电,即使在白昼也能行进三十公里。这些颠簸不平的山路无法阻挡他的前行。

  毋庸置疑,水上行进无疑是最为高效的方式。

  因此,到了十一月中旬,也就是亚历山大发布命令的三个月后,梅内斯报告称已完成了近3000公里的行程,尽管这一数字有些许误导性。这段距离并非是直线从塞萨利南方经过的,因为提比亚斯的全长只有1300公里。

  相反,这个数字是通过将每支小分队的行程里程相加而创造性地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梅内斯派出三支小分队前往附近的三个城镇,那么每支队伍的里程将被添加到总数中,尽管这显然存在重复计算的情况。

  梅尼斯不仅统计了这些军队回归主力部队的路程,还故意夸大了数字。仿佛是在说,每名士兵行进1米,而军队有3万人,因此总距离是30公里。

  尽管如此,梅尼斯的成绩仍然让亚历山大感到满意。短短三个月内,亚历山大便掌控了国土约三分之一的领土,面积达到十万到十二万平方公里!这几乎是他目前统治领土的十倍之多,而亚历山大拥有的面积仅为一万三千平方公里。

  终于,他有了如此庞大的领土,甚至称自己为帕夏也毫不觉得羞愧。

  在此之前,这个头衔确实空洞无物。梅尼斯的占领行动让亚历山大的势力范围从位于提比亚斯以西的疯狂海(俯瞰赞赞城的海)延伸至东部的平静海,两地相距约250公里,全都在亚历山大的掌控之下。

  纵向来看,亚历山大控制着塞萨利以南约450公里,距首都帕特尼仅150公里。

  梅尼斯在这场大规模战役中感到有些手足无措,因为根据亚历山大的命令,他需要在敌人做出反击之前尽可能多地占领领土。

  这对他手下仅有的三万名士兵来说确实是个巨大挑战。因此,他集结主力军队,优先占领沿河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人口中心,也是贸易交通的关键节点。

  一旦这些地方得到士兵们的加固,他就将其打造成安全的补给站,从这里,他可以向周边城镇派遣规模较小的部队,保证他们不会因为供应不足而陷入困境。

  自上次补给惨败之后,梅尼斯变得更加谨慎,采用一种巧妙的策略,不断扩大亚历山大的势力范围,就像是张开的网一样。

  士兵们踏遍大半地域,无疑地纳入了亚历山大的管辖,然总有个别的例外。

  在这种情形下,前锋部队若遭遇抵抗,必欲独力解决,或者若无法传递消息至梅内斯,梅内斯将派出一两军团,将敌人彻底碾碎。

  通常这一策略颇为奏效,因为提比亚斯的大部分贵族无力独抗梅内斯之势,而非在蒙受损失后方显削弱。

  于是,这些冲突显得乏味而可预见,梅内斯或其派出的指挥官率领众多军队,以残酷的面对式进攻冲向敌阵,将敌人脆弱的战线撕裂如折断小枝。

  如此方式,乃是古代战事常态。

  涉及机动与队形变化的则属个例外。

  战事一旦结束,周遭众人,尤其是贵族,几乎无一幸免于屠戮,以儆效尤。

  梅内斯甚至声称自己所杀数目高达一万,这虽悲痛生命之损,然其效果却不容否认,因此地区迅速臣服于亚历山大。

  毕竟,亚历山大唯要求领主膜拜,无过分苛刻,唯有少数鲁莽者敢战,因知必败及严酷命运。

  即便真获胜,亦必有更多者来战。

  故多数民众或接受赴塞萨利之邀,或干脆南逃至都城,或逃往其他据点。

  至于其封地,因无人看管,梅内斯洗劫,将所得战利送往塞萨利,包括黄金、家具、贵重花瓶、奴隶及牲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