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市场运作(第2页)
这番话似乎让对方的情绪稍微得到了安抚,亚历山大瞅准时机,赶忙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正题之上:
“不过,请问殿下有没有想过,贵族们为何要在这种时候抢购粮食呢?自然是为了既能填饱肚子,又能趁机赚钱……可为什么在平时他们这么不做呢?”
帕提亚夫人下意识地挑起眉毛,因为在她看来,这个问题简直简单得不值一提。她正要迫不及待地回答说是因为平时粮食充足,这么做赚不到钱,可亚历山大却抢先一步说出了这句话,紧接着便开始解释起来:“……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饥荒期间,粮食的供应大幅减少,然而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却并未改变……人们的食量依旧维持在往常的水平。
不,事实上,我觉得需求还增加了,因为人们开始大量囤积粮食……毕竟他们根本不知道下一季粮食何时才能到来。”
“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致使本就已然飙升的物价愈发疯狂地暴涨。
贵族们以他们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价格收购粮食,甚至直接强行没收,而农民们为了换取一袋粮食,不惜卖掉自已的孩子。”
亚历山大讲述这些残酷的现实时,帕提亚夫人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而痛苦。因为她也曾亲身经历过同样的悲惨状况,那一幕幕场景,曾让她和丈夫焦头烂额,头疼不已。
亚历山大在结束发言时,得出了如下结论:
“所以,如果我们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概括所有这些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说,商品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价格。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便会上涨,反之亦然。”
“……”亚历山大得意洋洋地说完,帕提亚夫人和娜娜津夫人纷纷转过头来,向他点头示意,似乎对他的这一结论表示认同。
然而,她们看上去似乎并没有特别为之震撼,毕竟,虽然她们无法像亚历山大那样条理清晰、完美地阐述这一理论,但凭借着本能,她们其实对此也有所认知。
比如说,她们明白,要是有更多人出售同样的东西,价格往往就会随之降低。
“就这些吗?”帕提亚夫人甚至在一旁略带不屑地附和道,她的声音依旧透着丝丝寒意,眼神也显得颇为暗淡。
“呵呵呵,当然不是,当然不是。”亚历山大赶忙挥舞着手掌,急切地回应道,那模样仿佛在恳求女王再多些耐心。
“我之所以花费这么多时间来阐述这一点,是为了进一步解释另一种现象,进而向二位展示,在经济领域中,诸多事物之间是如何紧密关联的。”
“殿下,让我再给二位读一读书中的一段引文。尊敬的大臣对商人有着这样的看法——
‘这些商人……他们把货物从一个地方拿走,然后以三倍的价格卖到另一个地方。有时他们还会借钱出去,额外收取一点利息。他们什么都不生产,对社会贡献甚微!他们简直就是讨厌鬼!’”
“现在,我们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一行。倘若我们运用‘供求影响价格’这一规则,那么便能完美地解释他们的行为。”
“商人可以从一个只生产陶器的村庄,以低廉的价格收购陶器。在那个村庄,陶器的供应量极大,而需求量却相对很低。
然后,他们将这些陶器带到另一个只生产金属制品的村庄,在那里,对陶器的需求量极大,可供应量却非常少,于是便可以高价卖出。”
“同样,商人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金属制品村廉价购入金属制品,然后将这些在陶器村变得稀有的商品,以更高的价格转售给那里的村民。”
“这并非因为商人天生贪婪或是心地邪恶,而是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三方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操控着他们的行动。”
“所有这些群体,其实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陶工们能够卖掉他们的花瓶和陶罐,换取金钱;
铁匠村的村民能够买到陶器,用于烹饪、储存和盛放食物;而商人们则通过满足双方需求的努力,获取少量的收益。
如此一来,正是通过各方为自身利益而不懈努力,我们才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实现了满足所有人需求的结果……
就仿佛真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引导着他们。”
“……!!!……”“看不见的手”“利已主义”这些词汇,对于两位女王而言,实在是太过新颖,太过陌生。她们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其中的含义,刹那间,只感觉眼前一亮,思路豁然开朗。
许多以往看起来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事情,许多关于商人和小贩行为动机的疑问,此刻似乎都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她们就仿佛眼前的重重迷雾,突然之间被一阵清风吹散,娜娜津夫人情不自禁地轻轻自言自语道:“原来不同地方的价格差异是这样产生的啊……”
她的声音里,满是那种恍然大悟的惊喜与畅快。
而在一旁的亚历山大,自然敏锐地察觉到了两位女士脸上浮现出的那抹恍然大悟之色,他知道,是时候抛出关键观点了。
于是,他挺直脊背,那响亮而坚定的声音,再次在房间里清晰地回荡开来:
“殿下,正是基于这些真实发生的例子,我才坚决反对这本书的作者将商人称作社会的祸害。
我认为恰恰相反,他们才是社会最为有用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切实帮助了全国各地的人们,让大家都能得到自已想要的东西。”
“比如说,那些地处深山里的村子……他们仅仅依靠耕种维持生计。在我们西斯兰山,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定居点。”
“这些村庄既没有铁矿石,也没有铁匠能够打造犁或者锄头。倘若商人不再前往这些地方,他们该如何是好呢?
很可能会面临饿死的绝境,因为没有犁,他们根本无法耕田种地。倘若他们买不到衣服、酒、盐、珠宝,甚至连纸莎草都无法获取,同样也会引发诸多严重的问题。
如此这般,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间接地依赖着商人,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
“因此,我坚信,商人的存在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发展,使得一个地方的人们能够卖掉自已的农产品,进而换取其他地方他们自身无法生产的各类商品。”
帕提亚夫人和娜娜津夫人几乎听得入了迷,她们静静地聆听着亚历山大对商人作用的精彩阐释,耳朵里仿佛因这全新的认知而嗡嗡作响。
这一切,对于身处现代的我们而言,或许听起来平淡无奇,简单易懂。但对于她们来说,却不啻于一场令人震惊的思想风暴。
因为她们从未对事物的运作原理,有过如此“全面”且深入的认识。
之前亚历山大阐述地区价格差异的原因,已然让她们觉得视野大开,而现在,他又开始阐述商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是她们以往未曾理解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被误解的……
即便是那本备受推崇的著名书籍,也仅仅只是罗列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却并未深入说明这些现象背后的含义,以及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
因此,对于她们两人而言,这仿佛是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市场的运行机制。
“但是……但是……即便村庄和城镇确实需要贸易往来……可为什么非要借助商人呢?他们为什么不能自已去做呢?”
然而,帕提亚夫人似乎依旧不甘心就此认输,于是,她做出了这最后的挣扎,抛出了这个问题。
亚历山大听闻,只是轻笑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