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洛天 作品

第1637章 无畏擒龙(42)(第2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砚之看着钢笔在石板上反光,突然发现旁边的裂缝里卡着片银杏叶,是去年秋天的,叶脉已经发黑,却依然保持着完整的扇形。她想起祖父日记里的话:“落叶不是终结,是大地的书签,标记着下一季的等待。”正出神时,老人把绿豆汤往石桌上一放,瓷碗与石板碰撞的脆响,像把时光敲出了道缝。

那天上午,县报社的记者来了,背着个帆布包,包上别着枚银质的梅花别针,说是从旧货市场淘的,针脚和阿婉的绣品如出一辙。“我们要做个‘老物件里的乡愁’专题,”记者翻开笔记本时,砚之看见扉页上贴着片腊梅花瓣,干硬的花瓣下藏着行小字,“静远堂的春天,比字典里的‘故乡’更具体。”

老人坐在竹椅上翻着旧相册,指尖在张泛黄的合影上停顿——那是祖父和他在漠河的雪地里拍的,两人都戴着狗皮帽,帽檐上的雪已经结成了冰,却笑得露出牙齿,像两株在寒风里绽放的腊梅。“他总说漠河的雪是甜的,”老人的指腹拂过照片上的雪,“我不信,他就装了瓶雪回来,说‘化了给你泡茶’,结果路上化了半瓶,剩下的半瓶泡了腊梅,涩得人皱眉。”

砚之给记者续茶时,发现茶杯的把手断了半只,是用红绳缠着的,绳结和竹篮上的蝴蝶结一模一样。“这是阿婉姑娘的手艺,”李婶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挎着篮新摘的豆角,“当年我娘的陪嫁碗摔了,就是阿婉用红绳缠的,现在还摆在堂屋里呢。”

记者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镜头从红绳缠的茶杯扫到竹篮里的书稿,从老人的银发扫到砚之的钢笔,最后停在花架上的腊梅苗上。“这苗长得真精神,”记者的镜头盖没关紧,在阳光下晃出个光斑,刚好落在苗尖上,“像有双眼睛在看着咱们。”

中午吃饭时,老人蒸了锅荠菜团子,翠绿的面团上印着个小小的“稳”字,是用祖父留下的木模压的。“你祖父说北方的团子得用玉米面,”老人往砚之碗里放着醋碟,“南方的得用糯米面,说‘一方水土养一方团子,就像人,离了根就失了味’。”

砚之咬开团子的瞬间,菜汁溅在书稿上,晕开了“北地腊梅”四个字。她慌忙去擦时,却发现墨迹晕染的形状像朵半开的花,和阿婉绣品上的腊梅惊人地相似。“别擦,”老人用筷子指着那朵“花”,“这是你祖父在跟你打招呼呢。”

下午,砚之帮着老人修补葡萄架,竹条的断口处露出些细小的纤维,像无数根银色的线。“得用麻绳捆紧,”老人把麻绳在掌心搓了搓,“你祖父说北方的木匠捆东西讲究‘三紧两松’,紧的是力,松的是气,这样才牢。”

砚之的手指被竹条划破时,血珠滴在麻绳上,晕开个小小的红点,像朵微型的腊梅。老人从口袋里掏出片晒干的腊梅叶,嚼碎了敷在她的伤口上,清凉的苦涩混着血的温热,像把时光的味道揉进了皮肉里。“这是你祖父教的,”老人用布条缠着她的手指,“说草木的伤,得用草木自己治,就像心里的结,得自己慢慢解。”

那天傍晚,砚之在书稿里写下:“伤口是时光的印章,盖在皮肤上,也盖在记忆里,提醒我们曾经的疼痛与愈合。”她写这句话时,窗外的葡萄藤突然晃动起来,卷须扫过玻璃罩,在苗尖上留下道浅浅的痕,像在为她的文字画押。

夜里起了风,把东厢房的窗纸吹得哗哗响。砚之爬起来关窗时,看见老人的房间还亮着灯,灯光透过窗纸映出个模糊的影子,正坐在桌前翻着什么。她轻轻推开门,看见老人在整理祖父的信笺,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信纸上淌成条银色的河,河面上漂浮着片腊梅书签,是阿婉绣的,针脚已经磨得发白。

“他写每封信都要画个小太阳,”老人把信笺按日期排好,最上面的那封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旁边写着“静远堂的桂花该落了,阿婉的香囊里,该添新花了”,“说怕我忘了南方的暖。”

砚之坐在老人身边,闻着信笺上的霉味混着桂花香,突然觉得祖父从未离开。他的思念藏在每个画歪的太阳里,藏在每滴晕开的墨水里,藏在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字迹里,像这满院的草木,沉默着,却把所有的牵挂都长成了触手可及的模样。

第二天清晨,砚之发现腊梅苗的枝桠上多了个小小的鸟窝,是用细草和棉絮搭的,里面还铺着片阿婉绣品的碎布,蓝底白花的,像片缩小的天空。“是绣眼鸟搭的,”老人往窝边撒着小米,动作轻得像怕惊动了空气,“它们知道这苗安全,才敢把家安在这儿。”

砚之蹲在花架前看鸟窝,突然想起祖父书稿里的话:“万物皆有灵,你待它以诚,它便以心相托。”她伸手去摸鸟窝的边缘,指腹碰到片柔软的羽毛,想必是鸟妈妈落下的,带着阳光的温度,像给苗尖盖了层小小的棉被。

那天上午,村里的孩子们来给鸟窝添棉絮,他们的口袋里都装着从家里带来的碎布,有红的、绿的、蓝的,拼在一起像幅小小的百家被。“我娘说这叫‘添福’,”梳羊角辫的小姑娘把块绣着腊梅的碎布放进窝里,布面上的金线在阳光下闪着光,“给小鸟盖,也给小苗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人笑着把孩子们的碎布收在一起,用红绳捆成束,挂在葡萄架上,风过时哗啦啦地响,像串会唱歌的风铃。“等腊梅结果了,”老人的目光落在摇曳的碎布上,“就用这些布做个锦囊,把果子装进去,算是给你祖父的回信。”

砚之看着那些彩色的碎布在风中舞蹈,突然明白为什么老人总说“静远堂的故事不是我们的,是大家的”。那些看似散落的片段——阿婉的绣品、祖父的书稿、孩子们的碎布、鸟妈妈的羽毛,其实都在时光里慢慢织成张网,把所有的思念和牵挂都网在里面,长成了最温暖的模样。

中午,老木匠送来个新做的书架,紫檀木的,香气混着桂花香漫了满院。书架的隔板上刻着许多小小的凹槽,每个槽里都嵌着片腊梅花瓣,是用树脂封的,像把整个春天都锁在了木头里。“我爹说这叫‘暗香藏’,”老木匠擦着额头的汗,“当年他给阿婉姑娘做首饰盒,也是这么嵌花瓣的,说‘看不见的香,才最让人念想’。”

砚之帮着把祖父的书稿摆上书架,发现每个凹槽的位置都刚好对着书脊上的书名,《北地草木记》对着片含苞的,《静远堂札记》对着片盛开的,像老人在给书籍配插图,让文字和花朵在时光里相依相伴。

下午,砚之在书稿里写下:“真正的传承,不是把故事锁在箱底,是让它像院里的草木,在风里、雨里、孩子们的笑声里,慢慢生长,长出新的枝桠,开出新的花。”她写这句话时,钢笔突然漏了滴墨水,在纸上晕开个小小的圆,像祖父在为她画句号,又像在为新的故事画起点。

傍晚时,老人开始做桂花糕,石臼里的糯米被捶得发出咚咚的响,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像支古老的歌谣。他往米粉里撒着桂花,动作均匀得像在播种,每粒桂花落下时,都在粉里留下个小小的印记,像时光的印章。“你祖父说做糕得顺时针揉,”老人的手掌在粉团上打转,“说‘顺着自然的劲,才不费劲’。”

砚之坐在旁边烧火,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把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像幅晃动的皮影戏。她突然发现灶膛的角落里藏着根炭笔,是祖父的,笔杆上刻着个极小的“远”字,和书稿上的签名一模一样。原来祖父的气息,早就钻进了这院的每个角落,在烟火里,在草木里,在老人的动作里,从未散去。

夜色渐浓时,鸟妈妈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条小小的虫子,落在腊梅苗上,警觉地看了看四周,才跳进窝里。孩子们屏住呼吸,像在观看场神圣的仪式,直到鸟妈妈喂完雏鸟,展翅飞向夜空,才爆发出一阵欢呼,惊得葡萄藤上的露珠簌簌落下,像撒了把碎银。

砚之帮着收拾碗筷时,发现石桌的裂缝里卡着块桂花糕,是刚才孩子们掉的,上面还留着个小小的牙印,像给时光留下了个甜蜜的标记。她想起祖父说的“人间至味是清欢”,此刻才懂,这清欢不是山珍海味,是孩子们的笑声,是老人的手艺,是鸟妈妈的守护,是所有平凡日子里,那些不经意的温暖与牵挂。

老人坐在竹椅上看着鸟窝,月光在他的银发上流淌,像条温柔的河。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那封砚之带来的信,终于拆开了,信纸在月光里泛着白,上面只有一句话,是祖父的笔迹:“静远堂的腊梅该发芽了,替我多浇浇水,就当我还在。”

砚之的眼泪滴在信纸上,晕开了字迹,却让每个笔画都显得更清晰,像祖父的手在牵着她的手,一起写下这未完的故事。她知道,故事还在继续——鸟窝会迎来新的生命,书稿会添上新的篇章,桂花糕的甜会留在每个孩子的记忆里,腊梅苗会在时光里慢慢长成大树,而她和老人,会守着这院里的草木,守着这满院的生机与牵挂,看岁月如何把所有的等待都酿成光阴的甜,藏在每片叶里,每朵花里,每颗正在酝酿的果实里。

葡萄藤的卷须已经爬满了整个花架,在月光里轻轻摇曳,像在为明天的生长打着节拍。砚之看着那些卷须缠绕的样子,突然想起老人说的“藤缠树,树养藤”,原来人与人的牵挂,也像这藤与树,不必刻意,却早已在岁月里长成了彼此的模样,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缠绕成温暖的结,在时光里慢慢沉淀,散发出淡淡的香,像静远堂的桂花,年复一年,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