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洛天 作品

第1631章 无畏擒龙(36)

银杏叶铺满青石板的时候,吴山居像被撒了层碎金。扇形的叶片在风里打着旋儿落下,踩上去沙沙作响,把凉棚下的石桌都盖了层薄毯。吴畏蹲在银杏树下,看张起灵把叶片扫进竹筐,银发被阳光照得透亮,像落了层早霜。

“念安要去参加物理竞赛,”吴畏捡起片完整的叶子,夹进书里当书签,“阳阳说要陪她去,队里给的年假不用白不用,还说要带我们去看新修的体育馆——玻璃幕墙的,说是从上面能看见整个西湖。”

张起灵直起身,竹筐里的银杏叶已经堆成小山:“吴邪说要拍‘四季轮回’系列,就差这组秋日镜头,让你穿那件墨色的长衫。”他从晾衣绳上取下刚晒好的围巾,是念安织的,灰蓝色的线里掺着几缕金黄,像把银杏叶纺进了毛线。

“不去。”吴畏想起上次拍“金葵向阳”,吴邪非要他站在花田里举着向日葵,结果花粉沾了满身,回家洗了三遍才干净,“要拍让他自己拍,我忙着给新来的鸽子搭窝。”

鸽窝是阳阳的爸爸帮忙做的,挂在银杏树的粗枝上,木头搭的架子,稻草铺的底,还开了个圆洞当出入口,像个悬在半空的小木屋。李铁柱家的小孙女送了对信鸽,说是“让爷爷奶奶能收到远方的信”,此刻正蹲在窝边,歪着头打量院子,咕咕的叫声混着银杏叶的沙沙声,像支温柔的秋歌。

院门外传来自行车铃响,念安穿着校服裙,后座载着阳阳,两人都裹着厚外套,围巾绕了好几圈。念安跳下车时差点踩着银杏叶滑倒,阳阳伸手扶了一把,动作自然得像做过千百遍:“麒麟叔叔!凤凰叔叔!我带了桂花糕,用今年新收的桂花做的!”

阳阳比去年又高了些,肩膀宽得能把念安的书包整个遮住,运动服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洗得干干净净。他把保温桶往石桌上一放,从背包里掏出个相框:“这是队里拍的合照,小队员们非要让我带给您看,说‘师爷的照片得摆在训练馆最显眼的地方’。”

相框里的阳阳站在队员中间,穿着教练服,手里举着奖杯,身后的背景墙上贴着张泛黄的照片——正是多年前张起灵在院子里教他摔跤的样子,银杏叶落了满身。

吴邪扛着相机跑来,镜头上缠着圈银杏枝:“我要拍‘银杏寄情’!”他指挥着众人站好,“小哥站中间,吴畏你蹲在旁边捡叶子,念安和阳阳就靠在银杏树上——对,就这个姿势,像幅老画!”

他小侄子拖着画架跟在后面,画布上已经画了半棵银杏树,枝桠间画着几个小人:“我要把鸽子画进去!还要画凤凰叔叔的书,麒麟叔叔的竹筐,念安姐姐的围巾飘起来!”

霍秀秀和小花提着食盒进来,里面是刚炖的银杏鸡汤,汤色清亮,飘着几片银杏叶,像浮着的小金船。“我妈说秋天喝这个最养人,”霍秀秀给每人盛了一碗,“特意放了枸杞和红枣,补补气血。”

念安捧着碗汤,小口小口地喝,眼睛却瞟着阳阳手里的桂花糕:“你尝尝这个,比我上次做的甜。”她用勺子挖了一块递过去,桂花粉沾在阳阳的鼻尖,引得她笑得直不起腰。

阳阳也不擦,就着她的手咬了一大口,含糊不清地说:“比队里食堂的甜点强多了——他们做的桂花糕跟啃肥皂似的。”

李铁柱的双胞胎穿着西装进来,领带打得笔直,手里提着个公文包——两人现在是体育管理部门的干部,负责青少年训练。哥哥把公文包往石桌上一放,掏出个红本本:“叔,我们申请了个非遗项目,把您教的那些摔跤技巧编了教材,以后能进体育课了!”

红本本上的标题写着《传统摔跤与现代体能训练融合研究》,扉页印着张起灵的照片,还是多年前在玉米堆旁的样子,手里拿着根玉米秆当教具。

“这得谢谢您俩,”弟弟给张起灵倒了杯茶,“当年您说‘力要藏,劲要活’,我们琢磨了十年才明白,现在教给小队员,个个进步都快。”

张起灵接过红本本,指尖抚过扉页的照片,没说话,只是把刚晒好的银杏茶推过去:“泡水喝,降血脂。”

中午的饭摆在凉棚下,银杏鸡汤的鲜,桂花糕的甜,还有李铁柱媳妇送来的铁锅炖大鹅,混着空气里的木叶香,像把整个秋天的暖都装进了胃里。念安给张起灵夹着去了骨的鹅肉,阳阳则默默把桂花糕上的红枣挑出来——他知道吴畏牙口不好,不爱吃硬的。

“说起来,”李铁柱喝着自酿的米酒,脸红扑扑的,“下个月社区搞敬老活动,让我问问,能不能在院子里办?就请街坊邻居来喝喝茶,看看孩子们表演摔跤,您俩也当回评委,给孩子们打打分。”

“当然行。”吴畏笑着说,“让阳阳带他的小队员来,正好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守稳’——比在训练馆里练着实在。”

阳阳放下筷子,眼睛亮起来:“我让他们把‘守稳’木牌的拓片带去,贴在训练服上,就像当年我比赛时那样。”

下午,众人一起做银杏书签。念安用丙烯颜料在叶片上画星空,蓝紫色的颜料晕染开来,像把银河铺在了叶面上;阳阳则用刻刀在背面刻字,“念安”两个字刻得格外轻,生怕划破了叶脉;吴邪的小侄子在叶子上钻了个小孔,串上红绳,说是“能当护身符”。

张起灵坐在石桌旁,用清漆给书签上光。他的动作比去年慢了些,手腕偶尔会轻轻发颤,但涂漆的刷子却稳得很,清漆在叶片上流淌成均匀的薄膜,像给岁月裹了层保鲜膜。

“您这手艺,比博物馆的修复师还厉害。”阳阳凑过来看,眼里满是佩服,“我们队里的奖杯掉了块漆,找了好几个师傅都修不好,您有空给看看?”

张起灵点点头,把上好漆的书签放在竹匾里晾晒,阳光透过清漆,把叶片的纹路映得格外清晰,像幅微缩的地图。

夕阳把银杏叶染成琥珀色时,鸽窝里的信鸽突然咕咕叫着飞起来,翅膀扫过银杏枝,带落一片金雨。阳阳的小队员们举着拓片跑来,训练服上的“守稳”二字在余晖里闪闪发亮:“阳阳教练!我们把动作练熟了!给师爷表演一个!”

孩子们在院子里排好队,踢腿、推手、转身,一招一式都带着张起灵教的影子。最小的那个孩子才八岁,做“缠丝劲”时差点摔倒,阳阳伸手扶了一把,像当年张起灵扶他那样:“别怕,力是圆的,顺着劲儿走。”

张起灵坐在竹椅上,慢慢喝着茶,目光落在孩子们身上,嘴角噙着丝浅淡的笑意。吴畏知道,他想起了很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日,阳阳第一次在院子里摔得鼻青脸肿,却咬着牙不肯哭,爬起来还要再试一次。

夜幕降临时,银杏叶还在簌簌落着。阳阳的小队员们抱着书签蹦蹦跳跳地走了,说明天还要来学新动作。念安把刻好的书签塞进阳阳手里,背面除了名字,还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着西湖的方向。

“物理竞赛结束,”念安轻声说,“我们去体育馆顶楼看日落吧,听说能看见银杏叶落满整个院子,像条金色的河。”

阳阳握紧书签,指尖都泛白了,重重“嗯”了一声。

吴畏靠在张起灵肩上,看他把晾干的书签收进木盒。盒子里已经装了满满一盒,有油菜花做的,有桂花做的,还有去年的葡萄叶——每片叶子上都记着日子,像本写满了故事的日历。

“明天,”吴畏轻声说,“把鸽笼再加固加固,天冷了,别让鸽子冻着。”

“好。”张起灵点头,目光落在凉棚下的石桌上,那里还放着阳阳带来的合照,相框边缘沾着片银杏叶,像特意留的纪念。

“再给孩子们准备点热饮,”吴畏继续说,“用今年的桂花和去年的陈皮,煮点甜汤,敬老活动那天让大家暖暖手。”

“好。”

风卷着银杏叶掠过青石板,带着清冽的木叶香,拂过木盒里的书签,拂过两个交握的手掌,拂过石桌上的合照。吴畏知道,故事还在继续——明天会有新的鸽子住进窝里,后天会有新的拓片贴在训练服上,物理竞赛的奖状会和奖杯一起摆在博古架上,敬老活动的笑声会漫过院墙,而他和张起灵,会守着这满院的金叶,守着这飘着茶香的凉棚,看着孩子们的身影在银杏树下越长越高,把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能夹进书页的模样,像这片片银杏,虽会落下,却永远金黄。

信鸽突然从窝里探出头,咕咕叫了两声,翅膀上还沾着片银杏叶。吴邪的相机还在运转,镜头对着渐渐暗下来的天空,那里有颗星亮得格外早,像谁在天上,也挂了片会发光的银杏叶,照着这院子里,永远未完的故事。

腊梅开得最盛的时候,吴山居的院子像落了场细碎的香雪。鹅黄色的花苞顶着薄霜,在寒风里微微颤动,暗香却穿透冷意,丝丝缕缕钻进窗缝,和暖炉里的炭火香缠在一起,成了冬日里最让人踏实的味道。吴畏坐在炉边,看张起灵用银簪拨弄炭火,火星溅在炉壁上,映得他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