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洛天 作品

第1657章 无畏擒龙(32)

冬小麦在院子的空地上铺展开时,吴山居像是裹了层淡绿色的绒毯。幼苗刚没过脚踝,叶片上的绒毛沾着晨霜,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吴畏踩着木屐在田埂上走,鞋跟陷进松软的泥土里,留下一个个小小的脚印。“张起灵,你看这苗出得多齐,”他回头喊,声音惊飞了落在麦苗上的麻雀,“比去年种的油菜籽省心多了。”

张起灵正弯腰拔除杂草,指尖捏着棵灰绿色的藜,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麦苗。“吴邪说要带他小侄子来体验‘农耕生活’,”他把杂草扔进竹筐,裤脚沾着些湿泥,“那孩子昨天在电话里喊,要学‘麒麟叔叔种麦子’。”

“学种麦子?”吴畏笑着踢了踢脚下的土,“我看他是想玩泥巴。”去年种油菜时,那小子把自己埋进土里,只露个脑袋,说是“给油菜当肥料”,最后还是张起灵用温水给他洗了半个钟头才把泥搓干净。

竹筐里的杂草渐渐堆成小山,混着几株刚冒头的野菊,黄色的花苞还没绽开,像颗颗饱满的小米粒。张起灵把野菊挑出来,插进窗台的空酒瓶里:“给肥猫当玩具。”

肥猫此刻正蹲在银杏树上,盯着麦苗里窜过的田鼠,尾巴绷得像根弓弦。自从秋天吃了太多烤玉米,它的体重直线上升,跳上树时总把枝桠压得“咯吱”响,惹得麻雀在它头顶盘旋叫骂。

院门外传来自行车铃铛声,念安坐在阳阳的自行车后座上,两只小脚悬空晃悠,手里举着个保温桶:“麒麟叔叔!凤凰叔叔!我带了红薯粥!”

阳阳捏着车闸停在院门口,额头上渗着细汗:“我妈说这粥养胃,特意多放了红糖。”他的个子又蹿高了些,校服的袖口短了一截,露出的手腕上戴着串玉米须编的手链,是念安去年送的,已经有些褪色。

“快进来暖暖手。”吴畏接过保温桶,桶壁的温度透过掌心传来,暖得人心里发颤。他掀开盖子,红薯的甜香混着米香漫出来,像把整个冬天的暖都装进了桶里。

张起灵从屋里拿出两个粗瓷碗,盛了粥递给孩子们。念安捧着碗小口喝着,睫毛上沾着的白霜慢慢融化,在脸颊上留下两道浅浅的水痕:“阳阳说他爸要给院子做个木栅栏,围着小麦田,这样肥猫就不能进去抓田鼠了。”

阳阳用力点头:“我爸说用松木做,刷成棕色,像童话书里的城堡围墙。”他看着麦苗,突然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掏出个小小的稻草人,比去年的精致多了,身上还穿着件迷你的棉背心,“这个能吓走麻雀。”

“比你去年做的那个像样多了。”吴畏笑着把稻草人插进麦田中央,“就是这背心有点眼熟,是不是把你小时候的肚兜剪了?”

阳阳的耳根瞬间红了,低头喝粥假装没听见,逗得念安咯咯直笑。

吴邪带着小侄子来的时候,孩子背着个比他还大的喷水壶,说是“要给麦苗喝水”。他一进门就冲进麦田,结果脚下一滑摔了个屁股墩,麦苗被压弯了一片,气得吴畏追着他绕了三圈院子。

“你这泼猴,”吴畏揪着他的后领,把他从麦田里拎出来,“再捣乱就把你扔给李铁柱,让他教你摔跤。”

小家伙立刻求饶:“我错了凤凰叔叔!我帮麒麟叔叔拔草!”他蹲在田埂上,抓起棵麦苗就往竹筐里扔,被张起灵及时拦住:“这是麦子,不是草。”

霍秀秀和小花来了,手里提着个食盒,里面是刚蒸好的红糖馒头,形状是胖乎乎的小猪,耳朵是用红枣做的。“念安说要吃小猪馒头,”霍秀秀把食盒放在石桌上,“我妈凌晨就起来揉面了,说发面要等三个时辰才够松软。”

念安举着个小猪馒头,非要让阳阳咬猪鼻子:“你看它的鼻子多圆,像你上次摔的包。”阳阳不肯,两人抢着抢着,馒头掉在地上,被肥猫一口叼走,蹿上银杏树得意地啃起来,气得念安直跺脚。

中午,李铁柱带着双胞胎来了。两个小伙子穿着国家队的训练服,胸前的国旗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给叔带了点东北的黑木耳,”哥哥把个布袋子递给吴畏,“我妈说泡发了炒肉片,配着红薯粥吃最香。”

弟弟则从包里掏出个奖杯,是世界青年锦标赛的铜牌,被他用红布小心翼翼地包着:“这是给叔的,要是没有你们教的那招,我根本进不了决赛。”

“这是你们自己挣来的。”吴畏把奖杯放在正厅的架子上,和之前的银牌、奖牌模型摆在一起,“以后拿了金牌,再给它找个好位置。”

张起灵在厨房忙活,铁锅炒肉片的滋啦声混着黑木耳的清香飘出来,引得孩子们直咽口水。吴畏靠在门框上看他,发现他系着的围裙还是念安画的向日葵图案,只是边角已经磨得有些发白,像被岁月洗过的旧照片。

“还记得在长白山,我们用雪水煮黑木耳吗?”吴畏突然想起往事,那时的木耳冻得硬邦邦的,煮了半天还是嚼不动,张起灵却吃得很认真,说“能补充体力”。

“记得。”张起灵往锅里撒了把葱花,“你说像嚼橡皮筋。”

“本来就是!”吴畏笑着反驳,“哪像现在,肉片炒得这么嫩,木耳还带着点脆,比饭店的好吃多了。”

饭菜端上桌时,阳光正好透过窗棂照在石桌上,把每道菜都镀上了层金边。黑木耳炒肉片油光锃亮,红薯粥冒着热气,小猪馒头的红枣耳朵闪着红光。念安和阳阳比赛谁吃的木耳多,吴邪的小侄子则抱着个小猪馒头啃得满脸都是红糖,李铁柱的双胞胎轮流给张起灵夹肉片,说是“训练时教练不让多吃油腻的,现在可得补回来”。

“说起来,”李铁柱喝了口酒,脸颊泛着红,“这俩小子年后要去南方集训,得去半年。我寻思着,让他们临走前在这院子里住几天,跟你们学学怎么种麦子,也算是留个念想。”

“住多久都行。”吴畏给孩子们盛粥,“让他们睡东厢房,那屋暖和,炕都是烧好的。”他看着两个小伙子,突然发现他们的眉眼间有了些张起灵的影子——话不多,却总把关心藏在行动里。

下午,阳阳的爸爸带着木料来了。他穿着件深蓝色的工装,手里提着卷尺和斧头,在小麦田周围量尺寸:“这栅栏要做两尺高,既能挡猫,又不影响看麦子。”他的手艺确实好,没一会儿就锯好了几根木桩,用斧头削得光滑圆润,“等刷了漆,再刻上孩子们的名字,就当是他们共同的‘麦田守护栏’。”

念安和阳阳趴在旁边看,时不时递个钉子递块砂纸,像两个称职的小徒弟。吴邪的小侄子则拿着个小刨子,有模有样地刨着块小木片,结果不小心刨到了手,疼得差点哭出来,被张起灵用碘伏擦了擦,立刻又破涕为笑:“麒麟叔叔,我要刻个小凤凰。”

张起灵握着他的手,在木片上慢慢刻着。凤凰的翅膀展开,尾羽拖得长长的,正好遮住了孩子手上的小伤口。“等干了,给你串成钥匙扣。”他把木片放在窗台上晾晒,阳光照在上面,纹路里的木屑闪闪发光,像撒了把金粉。

傍晚,木栅栏的框架已经搭好了。松木的栏杆围成个长方形,把绿色的麦田圈在中间,像幅嵌在院子里的画。阳阳的爸爸收拾工具要走,念安突然说:“叔叔,能在栅栏上刻朵玉米花吗?”

“当然能。”阳阳的爸爸笑着拿起刻刀,在一根栏杆上刻了朵饱满的玉米花,“等麦子熟了,这花就像真的开了一样。”

夕阳把木栅栏染成了橙红色,麦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像片绿色的波浪。吴邪的小侄子举着他的凤凰木片,李铁柱的双胞胎帮着收拾木屑,念安和阳阳则在栅栏边追逐打闹,影子被拉得很长,交叠在麦田里,像两棵相依的小树苗。

张起灵坐在石凳上,看着这一幕,手里摩挲着阳阳送的木刻凤凰,玉佩在衣襟下轻轻发烫。吴畏靠在他肩上,闻着他身上的木屑香混着淡淡的麦香,突然觉得,这样的日子就像这栅栏——看似简单,却把所有的温暖和热闹都圈在了里面,风吹不散,雨淋不透。

“明天,”吴畏轻声说,“把东厢房的炕再烧热点,让孩子们睡舒服点。”

“好。”张起灵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银杏树上,肥猫正蜷缩在枝桠上打盹,尾巴垂下来,像根毛茸茸的绳子。

“再教他们怎么给麦子浇水,”吴畏继续说,“让他们知道,种庄稼和做人一样,都得用心伺候。”

“好。”

风穿过木栅栏的缝隙,带着麦苗的清香,拂过石桌上的空碗,拂过两个交握的手掌,拂过这永远鲜活的冬天。吴畏知道,故事还在继续——明天会有新的栅栏被刷上棕色的漆,后天会有新的名字被刻在栏杆上,南方集训的日子会在孩子们的期待中到来,凤凰木片会被串成钥匙扣挂在书包上,而他和张起灵,会一直守在这里,看着麦苗绿了又黄,看着栅栏上的玉米花在岁月里慢慢变深,把每个平凡的瞬间,都织进这院子的年轮里,一圈又一圈,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