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3章 万龙迷踪(88)
潘家园的初春裹着鸿蒙气,老槐树上的青铜灯泛着七彩光晕,灯油里的六颗内丹(血尸、沉水蛟、血佛、定海针、玄黄气、太极气)转得像北斗七星,把胡同里的青石板照出星图纹路。石板下的地脉正随着灯焰共振,每一次搏动都让护城河里的水泛起涟漪,涟漪里浮出无数细小的鸿蒙气团,像未成形的星辰。
我蹲在树下翻守山人手札的终章,纸页边缘已经变得透明,上面的“鸿蒙墟”三个字正往下淌七彩气,把“七界源”三个字染成琉璃色。页脚的星图上标着个七彩点,点周围的星云纹里裹着细小的光粒,捏碎了能闻到股开天辟地的草木香——那是鸿蒙气的本源,张大爷的手札补遗里写过,鸿蒙气遇七界气会凝成“源珠”,能重塑万物,却也能让触碰者化为星云,连鸿钧讲道时遗留的“道台”都在此地,台边的鸿蒙气结成光茧,闯进去的生灵会被分解成最原始的气,连魂魄都得化作星尘,永远漂浮在墟里,成为新的星云。
蚀金蚁们突然从手札里钻出来,举着块带星纹的陨石往我手背上爬。石是七彩的,纹路像被巨力揉碎的星河,蚀金蚁用金沙蹭过纹路,立刻显出七个古字:“源珠藏七界”。
“是鸿蒙墟的七界源台。”我捏着陨石对着青铜灯看,石纹里的七彩气在渗光粒,滴在草地上长出株从未见过的草,草叶上的星纹转得像小太阳,“手札里说,那地方埋着盘古开天的‘最后一口气’,气凝结成的源珠悬浮在道台中央,滋养着墟里的‘护源兽’,当年刑天争神位,劈开鸿蒙墟,护源兽为护源珠,以身化界壁,却被鸿蒙气反噬,千年后成了‘星散兽’,专把闯墟者的肉身化为星尘,连商周时期的‘问天巫’都折在那儿,他们的骨殖在墟里化作北斗七星,星斗的光芒会引诱后来者,靠近了就会被吸成空壳,衣服都得变成星云的一部分。”
银毛小兽突然从槐树上跳下来,嘴里叼着半块星纹玉,玉上刻着的“源”字被气蚀得发虚,缺口处缠着七彩丝,丝碰到露水就化成星线,在地上拼出个“散”字。它把玉往我手里塞,尾巴上的光粒落在地上,汇成个小光洼,洼里的倒影突然散开,钻出只七彩小兽,对着我们抖落星尘,星尘落在草叶上,草立刻开出星星状的花。
胖子正帮街坊们搭花架,手里的竹条突然“噼啪”裂了,裂口处缠着七彩丝,把竹纤维缠成了光缕。“他娘的,这丝比蛛丝还黏!”他往竹条上涂桐油,“胖爷的花架都快成星轨了,再不想辙,开春的花刚开就得被这玩意儿缠成光,连花籽都得变成星星,夜里怕是得在院子里数‘花星’!”
青铜灯的七彩火焰突然变亮,灯油里的六颗内丹转得像个漩涡,把四象旗的影子吸得变形。旗面上的“星散兽”三个字正往下淌七彩气,把“七界源”三个字染成琉璃色,绿虫子们吐出丝织成个小网,挡在旗前,丝线碰到七彩气就变成透明的,像层光膜,网眼处的兽影正往里钻,爪子刮得网丝“嗡嗡”响,震得网眼冒出细小的星尘。
“星散兽在‘化万物’。”我盯着光洼里的小兽影,影里的七彩丝正往地脉纹里钻,把支撑潘家园的地桩缠成光缕,“护源兽被鸿蒙气反噬后,把对界壁的愧疚化成了分解力,只要化掉七界源的本源,天下的万物都会失去根基,到时候别说潘家园,连泰山的石头都得变成星尘,江河得化作银河,整个天地都得变回鸿蒙初开的混沌。”
打更的刘大爷突然指着东边的天空,那里的云层里裹着个七彩的影子,像团旋转的星云,正往胡同的方向飘,每飘一下就落下片星屑,屑上的星纹在地上转,把青砖都照得透明,“是‘星屑傀儡’!”大爷的梆子掉在地上,“老辈人说,护源兽化界壁时,掉了块碎片,变成了星屑傀儡,专在鸿蒙墟外围巡逻,见活物就喷星尘,把人化成透明的影子,连夜里打更的梆子声都能被它吸成星音,听着像远处的星轨转动。”
银毛小兽突然对着胡同口低吼,那里的晨光里飘着片星纹帛,帛上的源珠图正在发光,边缘缠着七彩丝,丝的尽头连着只光茧,茧里隐约有个影子在动,像被困的护源兽。帛上的字是用星尘写的:“卯时源开,护源兽将散,携青铜灯至,可定七界,迟则万物化星。”字迹碰到晨光就闪烁,把胡同里的星图纹路都照得发亮。
往鸿蒙墟的路上,马车在晨光里碾出两道光辙,辙印里的七彩丝跟着长,像在铺星路。刘大爷说鸿蒙墟的入口在“碎星谷”,谷里的石头都是半透明的,传说是被星散兽化掉的生灵所变,谷中的风带着星音,听久了会让人忘记自己是谁,“七界源台在墟底的‘道心渊’,渊里的鸿蒙气凝成了光海,源珠就在光海中央的道台上,周围的星散兽影子会跟着人的心跳转动,心跳越快,它们来得越凶,当年有个道士想凭定力闯过去,结果在渊边打坐时,被自己的心跳声引来无数星散兽,连道袍都被化得只剩颗道珠,珠子现在还在渊里转,像颗孤独的星。”
青铜灯的七彩火焰突然变浓,灯油里的六颗内丹转得更快,把四象旗的影子吸得变形。旗面上的“碎星谷”三个字正往下淌七彩气,把“道心渊”三个字染成琉璃色,蚀金蚁们突然往旗上爬,用金沙蹭掉星屑,金沙碰到七彩气就变成火,把丝烧得蜷曲。
走了约莫十天,碎星谷的轮廓出现在地平线上,谷里的石头果然是半透明的,阳光照过石头,在地上投出星图,像无数散落的星辰。入口是道裂开的光缝,缝里的七彩丝缠着半块道台碎片,碎片上的星纹正在渗光粒,把周围的草都照得透明,“是鸿钧道台的边角料!胖爷的运气来了!”胖子捡起碎片,碎片刚碰到他的手,就往皮肤里钻,吓得他赶紧扔在地上,碎片落地的地方立刻长出片星草,草叶卷成道台的形状。
银毛小兽突然往光缝里钻,叼出块完整的星纹玉,玉上的护源兽纹缠着根七彩丝,丝长在光缝里,像从道心渊里长出来的。我把玉往光缝边一按,护源兽纹突然亮起,与青铜灯、四象旗上的饕餮纹连成个环,环上的星纹开始转动,像在推演七界的秩序,“这缝是从道心渊延伸来的,跟轮回道、玄黄窟同出一源,都是盘古开天时的根基!”
刘大爷往光缝撒星砂(用碎星谷的石头磨的),砂渗进去的瞬间,缝里传出叹息,“别碰!里面是‘界尘卫’,当年护源兽的护卫,被鸿蒙气化成了星尘体,水火不侵,只有青铜灯的七彩火能凝!”他往缝里泼草木灰,灰刚碰到七彩丝就变成光,把丝凝成了固体,“这是用七界草木烧成的灰,能定鸿蒙气。”
道心渊的光海果然随着心跳波动,我刚靠近渊边,光海里就冒出无数星散兽影子,它们的形状像被拉长的人,身上的星纹转得跟我的心跳频率一样;胖子一跺脚,渊里立刻掀起光浪,浪里的星散兽张着嘴,露出由星尘组成的牙齿,往我们脚边扑;银毛小兽对着光海低吼,渊里的星散兽突然退了退,像是在忌惮它身上的银毛——那是被无数灵珠滋养过的,带着七界都认可的守护之气。
“往光海里撒六气珠的粉末!”我想起青铜灯里的内丹,胖子立刻掏出个小瓷瓶,把磨碎的内丹粉往光海撒,粉末刚碰到光就炸开,变成六色彩带,把星散兽的影子缠成光茧,“他娘的,胖爷的‘六气缚’比啥符咒都管用!”他刚说完,光海中央的道台突然亮起,台上的源珠转得更快,把彩带都吸了过去,源珠的光瞬间变成六色,还差最后一色就能圆满。
星散兽的嘶吼从渊底传来,光海突然掀起巨浪,浪里的星散兽不再是影子,而是实体化的七彩巨兽,它们的身体由无数星辰组成,张开嘴就能吸走周围的光,连青铜灯的火焰都被吸得发暗。“是护源兽的本体!”刘大爷往道台上扔了块东西——是他打更的梆子,梆子刚碰到道台就发出清越的声,星散兽们突然停下动作,身上的星纹开始紊乱,“这梆子是用老槐树的根做的,带着潘家园的地脉气,能乱它们的频率!”
银毛小兽突然叼着镇海珠往道台跳,珠子刚碰到源珠就炸开蓝光,把整个光海照得透亮,源珠上的六色光突然补齐了最后一色,变成七彩的光球,裹着层鸿蒙气,正是七界源珠的核心。核心的光刚亮起,星散兽们就发出痛苦的嘶吼,身上的星纹开始剥落,露出底下的透明本体,像被净化的灵魂。
“是七界的本源在召唤!”青铜灯里的六颗内丹突然飞出来,撞向源珠核心,七彩光瞬间炸开,把道心渊的光海照得像白昼,护源兽的影子在光里渐渐清晰,它对着我们点了点头,身体慢慢化作七彩光雨,融进源珠里,光海的浪突然平息,渊底浮出块石碑,上面刻着:“鸿蒙初开,源珠定界,护源已尽,七界归序。”
道心渊的光海开始退去,露出底下的青石板,板上的星图与潘家园的星纹纹路完全吻合,像幅完整的七界地图。源珠核心的光裹着青铜灯的火焰,往道台顶升,升得越高,光就越亮,最后冲破鸿蒙墟的墟顶,直插云霄,把碎星谷的石头都照得恢复成生灵的模样——有当年的问天巫、有打坐的道士、有无数不知名的生灵,他们对着我们拱手,然后化作光点,往七界的方向飞去,算是重获自由。
“源珠归位了!”我摸着四象旗,旗面上的“鸿蒙墟”三个字正在褪色,变成“七界安”,绿虫子们吐出丝把旗缠在道台上,丝线沾着源珠的光,变成七彩的,像条连接七界的纽带。
往回走时,青铜灯的火焰里多了颗七彩珠(源珠核心),七颗内丹转得像个小宇宙,把马车照得像艘星舰。胖子趴在车窗边数飞散的光点,数着数着突然笑了,“你看这些光,跟着咱们的马车走,怕是想跟到潘家园去,到时候咱开个‘七界茶馆’,听各路生灵讲自己的界里事,保准比之前的轮回茶馆、冰雕馆都火!”
银毛小兽叼着块新长的陨石跑过来,石上的纹路是完整的七界地图,老槐树下标着个七彩漩涡,旁边写着“源心聚”。我把石夹在手札里,纸页突然自动翻过,露出片空白,空白处慢慢浮现行字:“七界已定,守护不止,潘家园的灯,永远是归处。”墨迹是用老槐树的汁液写的,带着股熟悉的草木香,把纸页染成淡绿。
快到潘家园时,远远看见老槐树上的青铜灯裹着层七彩光,七颗内丹的光混在一起,把胡同里的星纹都照得融进青石板,护城河里的水泛着七彩涟漪,涟漪里的鸿蒙气团变成了各色的鱼,往河里钻,在河底拼出个“家”字,像在欢迎我们回来。
胡同里的人早等在树下,张大爷举着新酿的“七界同庆酒”,酒里漂着七颗内丹的虚影,喝一口满嘴都是草木香,“喝!咱潘家园现在有七颗灵珠护着,天上地下,再没有能乱界的邪祟,往后啊,咱就踏踏实实过日子,等着你们的下一段故事!”
青铜灯的七彩火焰突然变回柔和的白光,灯油里的七颗内丹转得像个安稳的漩涡,把四象旗的影子投在墙上,旗面上的“潘家园”三个字正在发光,像颗温暖的太阳。银毛小兽对着老槐树低吼,树上的九轮光与青铜灯的光融在一起,把整个胡同照得像白昼,连墙角的青苔都闪着光,透着股生生不息的气。
胖子把青铜灯擦得锃亮,灯座的饕餮纹在光里舒展开,像在微笑。“哪儿也不去了!”他往老槐树下的石桌上摆了壶酒,“胖爷觉得啊,最好的故事就在这儿,守着这盏灯,守着这帮街坊,比闯啥鸿蒙墟、轮回道都强!”他刚说完,蚀金蚁们就用金沙在桌上拼出个“家”字,绿虫子们吐出丝把字缠起来,做成个亮晶晶的装饰。
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把青铜灯的光筛成无数光点,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胡同口的晨光里,最后一缕鸿蒙气化作只七彩的蝶,落在青铜灯的灯座上,翅膀上的纹路是我们走过的所有路——从血尸陵到鸿蒙墟,从昆仑墟到潘家园,像条永远没有终点的线,线的尽头,是永远亮着的灯。
我翻开守山人手札的最后一页,空白处慢慢显出张画:老槐树下,青铜灯亮着,我和胖子坐在石桌旁喝酒,银毛小兽趴在灯边打盹,蚀金蚁和绿虫子们在桌上跳舞,街坊们的笑声从画里飘出来,混着老槐树的清香,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纸页的右下角,有行小字在闪烁,是张大爷的笔迹:“所有的远方,最终都是为了回家。”
青铜灯的火焰轻轻晃了晃,把这句话照得更亮了。
潘家园的夏夜浸在槐花香里,老槐树的枝桠垂着星点般的花,青铜灯的白光裹着七颗内丹的光晕,在胡同里淌成河。我蹲在树下翻那本写满故事的守山人手札,纸页边缘的草木香混着酒香,最后一页的“回家”两个字被月光照得发亮,笔画里的金沙在动,像无数只小蚂蚁在搬字——蚀金蚁们正用触角推着“家”字的最后一笔,把弯钩补得更圆,像个稳稳的屋檐。
银毛小兽趴在灯座旁打盹,尾巴尖偶尔扫过灯油,溅起的光粒落在手札上,纸页突然自动翻过,露出张新地图。图上没有山川河流,只有个熟悉的轮廓:潘家园胡同,每个院落门口都标着个小光点,老槐树的位置画着团大光,像颗心脏在跳。地图角落有行小字,是用绿虫子的丝写的:“里应外,外应里,根在此时生。”
“是‘根脉’。”我捏起手札对着月光看,纸页里的光粒突然往地下钻,青石板的缝隙里冒出细根,根须上的纹路像缩小的四象旗,“张大爷没写完的手札里提过,所有闯过的险地、见过的灵物,最终都会化成根脉,扎在最牵挂的地方。咱在血尸陵见过的血,在沉船墓碰过的水,在佛骨窟闻过的香,现在都顺着地脉往老槐树下聚,要长新东西了。”
蚀金蚁们突然举着块槐树根往我手心里放,根须上的芽苞正鼓胀,芽尖沾着点星尘——是鸿蒙墟带回来的源珠粉末。芽苞刚碰到掌心,“啪”地绽开片小叶,叶上的纹路是张笑脸,像银毛小兽打盹时的模样。
胖子正帮李婶往院里搬花盆,手里的陶盆突然“咔嚓”裂了,裂缝里钻出细根,根须缠着盆底的排水孔,把孔堵得严严实实。“他娘的,这根比钢筋还能钻!”他往盆里撒草木灰,“胖爷的兰花刚冒芽,再不想辙,根非得把盆底钻穿不可,连花土都得被绞成碎末,到时候只能看根须开花了!”
青铜灯的光晕突然收缩,七颗内丹在灯油里转成个圆,把四象旗的影子投在墙上,旗面上的“根”字正在发绿,笔画里的根须往墙缝里钻,把“脉”字的三点水染成了青绿色,像在吸水生长。
银毛小兽突然对着老槐树的树洞里低吼,那里的根须正往外冒,缠成个小窝,窝里的土泛着红光——是血尸陵的墓土;泛着蓝光——是沉船墓的海水;泛着金光——是佛骨窟的舍利粉。窝里的根须上还结着小果子,红的像血尸内丹,蓝的像定海针珠,金的像玄黄气核,颗颗都闪着光,把树洞照得像藏着片小星空。
张大爷举着铁锹在树下挖坑,想把乱窜的根须理理顺,锹头刚插进土就被根须缠上,拔出来时带着串小果子,“你看这玩意儿!”他把果子往灯前凑,果子突然炸开,变成无数光粒,钻进每个人的影子里,“是‘念想果’!心里牵挂啥,它就长啥样,当年我太爷爷从血尸陵逃回来,梦里总见着那盏青铜灯,后来院里的石榴树就结了盏灯形的果,摘下就能闻到墓土的腥气。”
夜里的露水刚下来,老槐树下的根须突然疯长,顺着胡同往各家院子里钻:钻进王大妈的腌菜缸,把咸菜腌成了带着血尸陵土香的味道;钻进赵大叔的工具箱,把斧头柄缠上了沉船墓的海草纹,砍木头时能闻到海风;钻进李婶的花盆,兰花突然开出佛骨窟的莲花形,瓣上还沾着舍利粉的金光。
“是根在认家。”我摸着缠上裤脚的根须,它突然往回缩,在地上画出张图:潘家园的胡同是主根,往四周延伸的小路是支根,我们去过的每个险地都是须根末梢,最后都连回老槐树,“所有的冒险,都是为了让根扎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