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着我发光了 作品

第782章 轻赋安民(第2页)

他展开一份奏折草稿,"本官已写好奏章,向朝廷说明原委。"

顾慎突然开口:"父王常说,民富则国强。边关之地,民心最重。叶大人此议,我镇北王府支持。"

世子表态,众人不敢再多言。叶明当即拍板:"既如此,明日张贴告示,宣布新政。另设'劝农司',由李主事负责,推广新耕作法。"

议事结束,众人散去,唯有刘主事磨蹭到最后,欲言又止。

"刘老还有何事?"叶明和颜悦色地问。

老主事叹了口气:"大人爱民如子,老朽钦佩。只是..."

他压低声音,"边关驻军的粮饷,朝廷只拨六成,余下全靠地方筹措。若赋税大减,来年军需..."

叶明微微一笑:"刘老放心,本官已有计较。"

他引老主事来到后院一间偏房,推开门,只见里面堆满了新织的"稻绢布"和各式锦缎。

"这是..."

"安阳特产。"叶明笑道,"这些布匹运往江南,利润足以补足赋税缺口。更何况,军工坊的新式连弩已经开始接订单了。"

刘主事恍然大悟,老脸笑成一朵菊花:"大人高见!老朽多虑了。"

次日,安阳府四门贴出告示,宣布减税新政。城门口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识字的秀才大声诵读,不识字的农人竖耳倾听。

当听到"新垦地免税三年"时,人群爆发出欢呼声;"新法田减税三成"更是让许多人喜极而泣。

"青天大老爷啊!"一个白发老农跪地叩首,老泪纵横,"老汉活了七十岁,没见过这样的好官!"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安阳全境。接下来的几日,府衙门前排起长队,都是来登记新法和新垦田亩的农人。叶明特意吩咐准备热茶点心,让排队的人暖暖身子。

这日傍晚,叶明正在核对田亩登记册,陈瑜匆匆进来:"大人,城外来了几户流民,说是从北边逃荒来的,想落户安阳。"

叶明立刻放下笔:"带我去看看。"

城门外,十几户衣衫褴褛的流民瑟缩在寒风中。见知府亲至,他们惶恐地跪倒在地,额头抵着冰冷的泥土。

"都起来说话。"叶明扶起一位老者,"从何处来?"

老者哽咽道:"回大老爷,小人们原是北麓县人,连年战乱加上官府盘剥,实在活不下去了。听说安阳丰收又轻赋,特来投奔。"

叶明扫视这群人——面黄肌瘦的孩童,怀抱婴儿的妇人,还有几个正值壮年却瘦得脱形的汉子。这些都是最好的劳动力,只要给块地,来年就是纳粮的好农人。

"陈瑜,带他们去户房登记。按新垦地例,每人授田五亩,贷给种子农具,三年免税。"

流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陈瑜再三确认,才爆发出压抑的哭声。那老者又要下跪,被叶明拦住:"不必如此。只要勤恳劳作,安阳不会亏待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