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唐(第2页)
耕作技术的进步与灌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211]。到天宝年间,唐朝的达到850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749年),官仓存粮达9600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13文,青州、齐州每斗仅5文。 [52]
中晚唐以后
中晚唐以后,北方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口不断南流。由于人口南迁,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如句容复置的废塘绛岩湖,洪州、常州、湖州、明州及越州等地也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因而经济成就远比北方显着(参见词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32-133]。 [52] [220]
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时,水稻种植在南方进一步发展,已采用插秧移植的技术。随着稻麦复种制的开始推广,亩产量有明显的提高。而植茶的发展对南方经济的上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唐代名茶达二十余种之多,遍产于长江上下游很多州县及福建等地。江淮、祁门等地经背茶业的人很多。私营茶园或雇农民采摘,或出佃收茶租。官茶园则征发茶农从事生产。唐代后期茶叶不但贩运于全国各地,而且也是输往少数族地区和国外的主要商品。 [220]制茶业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繁盛。唐中后期的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精于茶道,着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着《茶经》,将普通茶事升华为一种文化,饮茶之风广泛流行开来。陆羽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 [144] [175]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 [42]
经营形态
唐代主要商业都会及手工业分布示意图 [145]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形态:
1.
官营手工业作坊规模最大,分工最细,分属于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三个部门。盛唐时期仅少府监使用的轮番服役的工匠就近二万人,属将作监役使的轮番服役的工匠亦达一万五千人。此外,在全国很多地方还设有冶监,专门掌管矿冶事业。官府手工业役使的劳动者有工匠、番户、杂户、官奴婢和刑徒等,其中以前三者为主。工匠、番户、杂户每年到官营作坊服役,有的二十天,有的一个月,有的轮流服役两个半月或三个月,服役者自备口粮。有的工匠长期留用,称作“长上匠”,官府另给报酬。有的官营作坊则部分地和雇劳力,每日给酬绢三尺,被雇者称“和雇匠”,有的称“明资巧儿”或“巧儿”。各种劳动者都对官府有人身依附关系。官府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皇族、官僚和军队消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匠反抗斗争的不断爆发,纳资代役与和雇等方式逐渐增加,人身依附趋向缓和。 [211]
2.
私营手工业作坊均从事商品生产,业主或主人均有技艺,称师、长老或都料,他们除依靠家庭成员劳动外,也雇用有技艺的工匠。个别的私营作坊规模相当可观,但一般的作坊规模都很小,仍从事个体经营。到官府作坊服役的各种工匠,有很多就是私营作坊的劳动者。 [211]
3.
男耕女织的个体农户也生产手工业品,主要是丝、麻织物。虽然这种家庭手工业在农民经济中仅处于副业地位,但由于全国大部分人口是农民,所以此类产品的总和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农民的手工业产品除供自己消费外,也用于缴纳课调,只有一小部分当作商品出卖。 [211]
生产技术的进步
主词条:唐代瓷器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纺织业、陶瓷业和金属制造业等部门表现得最为突出。 [211]
纺织业主要从事丝、麻纺织,遍于全国各地。最重要的产区首推河南道,河北道居第二位,剑南道及山南道的部分地区亦盛产蚕桑,淮南、江南二道稍逊。上等丝织品称绫、罗;绢和絁是一般水平的产品,但产量较多。据记载,开元时的绢分八等,布分九等。上等绢多产于河南道,上等布多产于江淮流域。其中,尤以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亳州(今安徽亳州)的绢质量最高,属第一等。郑州、汴州(今河南开封)的绢列第二等。唐代丝织品色彩绚丽、图案新颖,而且吸收了一些波斯风格和手法。印染技术也有所提高,北朝的蜡缬法在唐代使用得更为广泛,唐代还先后出现了夹缬法和绞缬法等新技术。 [211]唐代晚期,南方种桑养蚕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使所贡丝织品的质量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其中淮南、吴越、宣州等地的产品尤为名贵。
唐代陶瓷部分作品(6张)
陶瓷制造技术也有显着进步。越窑的青瓷色泽青翠,被称赞为“似冰似玉”;邢窑的白瓷“似银似雪”,质量很高。而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作精美,有“假玉器”之誉。此外,以黄、绿、青三色釉陶制作成马、骆驼、人像等的“唐三彩”,造型生动活泼,色彩鲜丽,反映施釉技术有了新的提高,是这时期陶瓷生产的特色 [137]。唐三彩不仅在辽宋金元明继续发展,而且还传播到东北亚地区,衍生出“新罗三彩”“奈良三彩” [135]。白瓷和唐三彩的出现,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211]。晚唐以后,瓷器的造型种类比前期明显增加,施釉技术有所提高,装饰手法亦有改进。瓷器使用日益普遍,逐步取代金银器 [220]。
(陶瓷图册主要参考资料 [136])
金属铸造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0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发掘唐代窖藏,出土金银器270件,经鉴定可知,当时已出现手摇足踩的金属切削器具。唐代已能用灰吹法提取纯度很高的白银。铜器制造分布于扬州、并州、越州及桂州(今广西桂林)等地,尤以扬州所产的“方丈镜”“江心镜”最为驰名。 [211]
造纸业在唐代后期有长足的进展,着名产地多在南方,如杭州、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越州、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均盛产藤纸,韶州(今广东韶关西南)用竹造纸,开辟了以后竹纸发展的道路。蜀人造纸还特重染色,能制成着名的“十色笺”。襄州(今湖北襄樊襄阳)善制漆器,称为“襄样”,亦为南方重要的手工艺品。 [220]
商业
唐朝商业比前朝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42]
货币
开元通宝
唐朝时,绢帛虽然继续当作辅币使用,但铸钱大量通行。唐初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体系,开始铸造轻重适中的“开元通宝”钱,以后广为流布。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体系。 [53] [211]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181]
随着商业的发展,唐后期已普遍出现了供商人贮存和批发货物的邸店,以及承办商人货款的柜坊。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此外,唐后期还出现了一种信用券,称为“便换”,亦称“飞钱”。商旅只要付钱给各道设在京师的有关机构和商号,取得半联凭券,回到本道后就可以持券取款。飞钱的出现对于远途到京师做买卖的商人提供了贸易上的便利。这些都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137]由于域外通商的发达,胡商遍布各大都会、名城。 [211]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
城市、交通
唐朝中期,由于人口增加,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十分繁荣,城市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城市数量增加,分布广泛,尤其是南方城市发展很快。西域、东北地区的城市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次,城市人口总量有较大的增加。有研究者认为,隋唐时期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中国农业时代的一个高峰,“远远高于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平均水平”。再次,出现了一批大城市,甚至还有人口达百万的特大城市,且中等城市的数量也有增多。唐代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主要为十府和二十四都督府所在的城市,其中都城长安为皇帝所在的政治中心城市,地位最为重要。东都洛阳也是河南府城,其地位仅次于西京长安 [196]。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性的大都市。长安城周长七十余里,人口约一百万,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全城布局整齐,道路宽阔,树木成荫。城中有东西两市,是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区。通过丝绸之路,各国商人们还通过长安把百货运销到中亚、西亚等地 [137]。唐代后期,坊市隔限的制度开始有所突破。大城市长安、汴州及扬州等地都出现了夜市,千灯照云,商客纷纷,一派繁盛景象 [220]。
唐代交通的发达,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出于行政、军事的需要,驿传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时每30里置1驿,全国共有陆驿1297所,水驿260所,水陆相兼的驿86所。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路通往全国大多数地区。以陆上交通而言,西到岐州(陕西凤翔),东到宋州、汴州,有宽阔驿道,沿途都有客店供应商旅食宿,并出租车驴,供给商旅乘骑和运输。再由此出行、南往荆襄、北达太原,东北至范阳,西南入川蜀,西北去甘、凉,一路上交通方便,商旅行走千里远路,不必自备行李食粮,也不用担心盗匪打劫。至于由官府设置的水陆驿馆,全国计有一千六百余所,驿馆宽大明敞,配备有驿丁,免费供应酒食住宿、还提供马匹、船只,供官吏乘坐和传递政府的文书之用。 [137]水路上洪舸巨舰,千舟万艘,交贸往还,十分繁忙。 [211]
此外,水运和海上交通也很发达。沿运河交通点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繁盛的集镇,其中地处运河与长江会合点上的扬州是东南水陆交通的枢纽,商业最为繁盛,是南北百货荟聚的大商业都市,也是国际贸易的集散地。东与日本、朝鲜,南与南洋,乃至大食、波斯的商人进行着大宗的贸易。成都是西南一带的重要商业城市,与扬州处于相等的地位,时称“扬一益二” [220]。南方的广州,更是进行海外贸易的大都会,每年经常有许多外国商船来此。大历五年(770年)前后,进出口船只,高达四千余艘。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唐朝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司,商船进口,要征收停泊税和收购政府所需的货物,然后才听凭与商人贸易。由于国际商人来往很多,有的且长期居留,政府特地设置“番坊”进行管理。 [137]
唐代对外贸易繁荣,交流密切。除传统的北方丝路以外,还有草原丝路、青海丝路(唐蕃古道)、西南丝路(西南夷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海丝路和东海丝路)。 [146]
文化
播报
编辑
主词条:唐朝文化
唐文化以其博大的内容,恢弘的气势,雍容的风度,昂扬向上、坚定执着的进取精神,生动自然、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艳丽明快的色彩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唐王朝经济的繁荣、国势的昌盛、国内交通的发达和中外交往的频繁,不仅给唐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开放宽松的创造环境,而且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并激励人们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 [164]
文学
诗(附词)
主词条:唐诗
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新高峰,其中最繁盛的是诗歌。仅《全唐诗》就收有二千三百余人的近五万首诗篇,其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作者众多。 [198]
唐诗的发展阶段一般被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82]。唐初以陈子昂和“初唐四杰”等人为代表;盛唐有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而成就最大的是李白、杜甫。李白的诗气魄宏大、豪迈奔放,号称“诗仙”;杜甫的诗雄浑凝练、格调严谨,其人号称“诗圣”,诗作被赞为“诗史”;中唐有“大历十才子”,之后白居易改革诗歌,采平易语言,多叙事成分,开创“元和体”,影响最大。其他着名诗人还有元稹、韩愈、孟郊、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 [198]
唐朝后期,出现了与音乐搭配、句式长短不等的“词”。词一开始就具有抒情和艳丽倾向。 [198]
“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白居易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韩愈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勃
骆宾王
杨炯
卢照龄
柳宗元画像,清人绘
王维彩像(清李瀛绘)
韦应物半身像,取自《吴郡名贤图传赞》
孟浩然
李贺
李商隐
温庭筠像,取自《古圣贤像传略》
文
唐代文学的另一重要成就,是“散文”文学创作的发展,其表现是“古文运动”,主要发动者和参加者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反对骈文,主张改革文风和语言,以散行单句作文,贯彻“文以载道”思想。其中韩愈的散文气势豪壮、论理清晰、简洁生动,对后世影响很大。 [198]
小说
唐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成型期,创作高峰在中唐。因为是文人“征异话奇”后“录而传之”,所以这种小说也称为“传奇”。唐传奇主要有三类:神怪故事、恋爱故事、侠义故事,它主要是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发展。代表性作品有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 [173]。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奠定了后代小说文学发展的基础。 [198]
由于佛教流行,寺院盛行以说唱方式宣讲佛经故事乃至历史故事,其底本称“变文”,还有“讲经文”等。这一文学形式因近代敦煌文书的发现而为人所知。代表性作品有《目连变文》《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等。变文对后世民间讲唱文学有重要影响。 [174] [198]
戏剧
唐朝开始有了“戏剧”一词,唐朝的戏剧主要是“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唐朝的戏剧受到西域戏剧的影响,也吸收了古印度梵剧的营养,形成了唐朝戏剧,并且传播到朝鲜半岛、古日本等。 [223]
西域戏剧,主要是龟兹戏剧,龟兹本地乐器“筚篥”是主奏乐器,他们改良了源于西亚的“竖箜篌”和“曲项琵琶”,唐朝时期传入中土并且风行各地,远播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西域戏剧里常用的道具“披帛彩带、缨络花绳”也被唐朝戏剧采用。 [222]
美术
绘画
主词条:隋唐绘画
唐代的绘画艺术吸收西域“晕染法”,在各类题材上都有发展:宗教画仍然较多,有“画圣”之称的着名画家吴道子兼擅人物、山水,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宗教壁画三百余壁,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人物、动物画具有很高艺术水平,阎立本画帝王像,张萱、周昉画贵族妇女都很传神,代表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韩干画马也能曲尽精妙;山水画突破“人大于山”的局限。形成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后者奠定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基础。近代出土的大量隋唐墓室壁画是反映当时绘画水平的宝贵资料 [83] [198]。此外,韩滉的《五牛图》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周昉《簪花仕女图》
韩干《照夜白图》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
张萱《捣练图》(宋摹本)
韩滉《五牛图》
阎立本《步辇图》(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绘画图册主要参考资料 [106])
壁画、雕塑
唐代壁画事业特别发达,现存敦煌壁画全部排列起来可长达25公里。以图像形式阐明一些佛经思想内容的“经变画”构图复杂、富丽堂皇。 [198]
唐代雕塑比前代更细腻生动。唐太宗陵前的石雕昭陵六骏,是闻名世界的石刻精品;龙门石窟卢舍那佛造像丰满圆润、庄严慈祥,高达17.4米,耳长即近2米;敦煌石窟存隋唐塑像近五百躯,形象柔和生动;四川乐山大佛也令人赞叹。墓葬出土的各类陶俑三彩俑与石刻画极大丰富了人们对隋唐雕刻艺术的认识。 [198]
飒露紫
青骓
拳毛騧
什伐赤
特勒骠
白蹄乌
书法
主词条:唐代书法
唐朝书法
初唐书法多学王羲之,以虞世南水平最高,其楷书字体柔圆;欧阳询吸收北方书法风格,楷书笔力严整,自成一体,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二人与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盛唐时笔意渐肥。颜真卿一扫“肥俗”之弊,笔法遒劲、方正浑厚,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晚唐书法名家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颜柳二人的书法被称为“颜筋柳骨”,其风格影响后世,分别形成了“颜体”与“柳体”。此外怀素、张旭的草书也很有名。后世在敦煌发现的几万件经卷,多为“经生”抄录;墓葬出土的几下方墓志出自众多书手刻工。这些发现是隋唐书法水平及其普及的最好见证。 [198]
史学
唐以前,纪传体正史多由私家修撰。从唐朝开始,朝廷设立史馆,置史官专修史书,而以宰相总监 [198]。中国“二十四史”中有八种为唐人所修:《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都是官修;《南史》《北史》则为李大师、李延寿父子所编着。这些史书虽还保存浓厚的世族家谱的形式,但对于3、4世纪之交到7世纪初约三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的复杂混乱的史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使后代研究这一段历史有了基本的线索 [180]。唐朝史官还负责修撰当代史的“国史”,曾先后递修了自唐高祖至唐肃宗一百四十余年的“国史”一百余卷。这种官修史书制度为后世各朝所效法。 [198]
杜佑《通典》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撰写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着作《史通》,对唐以前的史学作了全面总结。他在书中强调史学“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主张据实“直书”,反对“掩恶”和“虚美”。书中讨论了各种体裁史书的得失,以及编写史书的方法。另外,他还提出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这些卓见对后世史学有很大影响。唐代后期的宰相杜佑则着有《通典》200卷,记录历代典章制度,开创了政书体通史的新体裁。他编此书的目的是从制度上总结历史中的治乱经验,以消除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弊端。杜佑认为“治道”的根本是“足衣食”,因此将《食货》作为《通典》首篇,这是很有见地的。在《通典》影响下,后世出现了《通志》《文献通考》等政书体通史系列着作。 [198]
宗教
唐代是中国儒、佛、道“三教并立”过渡至“三教合一”的时期。 [230]
道教
中国的道教奉李耳为教主,唐朝皇室亦为李姓,故从唐初起统治者就规定道教地位居于佛教之先。唐朝大多皇帝均崇奉道教,唐玄宗尤为突出,在他执政时道教势力达到了最高峰,全国道观总计1687所。当时道教有上清派、楼观派、正一派、灵宝派等,各有不少经戒符篆传世。这些派别在相互融合中推进了道教教义学说和仪轨制度的建立 [84]。当时重要的道教人物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及张果等。有的道士重丹鼎,善“金丹黄白术”,唐朝不少皇帝即因服金丹而丧生,练丹鼎的道士亦往往因骗术败露而遭贬逐。有的道士讲求符策、辟谷、导引之术,并以此受到统治者的宠遇。 [231]
佛教
西行的玄奘法师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唐太宗时,玄奘去天竺取经,带回许多佛教经典,并译成汉文。由于与中国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接触,所以佛教和佛学在中国获得创造性的发展。十三宗派中的禅宗被认为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佛教宗派,一向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相标榜,而这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禅宗特有的判教说。佛教心性论是唐代儒学发生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并对唐宋儒学发展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84] [180]
佛教的政治地位虽然不如道教,但就其流传影响及寺院的经济实力而言,实际上都超过了道教。在武周时期佛教倍受宠遇,甚至一度凌驾于道教之上。随着佛教的大盛,寺院经济恶性膨胀,触动唐王朝的财政利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崇信道教的唐武宗发动了“会昌灭佛”运动。经过这次打击,佛教与寺院经济暂时有所削弱。 [231]
其他宗教
此外,袄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也在这一时期先后传入中国。这些宗教信仰给以后中国,乃至东亚人民的精神生活以极大影响。 [180]
乐舞
莫高窟220窟中的胡旋舞壁画 [126]
唐代舞蹈承袭隋朝,继承和融合了南朝的汉族传统乐舞和北朝各民族乐舞,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舞蹈。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普遍,观赏舞蹈表演成为人民艺术生活的一要,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乐舞蹈也大量涌现。盛唐时,宫廷中设置了完善健全的太常寺、教坊,管理宫廷乐舞等事宜。唐玄宗时又从坐部伎及宫女中挑选出一大批技艺最高的乐工、舞伎,设立了梨园,专事歌舞的排练和演出。
唐代舞蹈形式丰富多彩,除中原江南人民创造的舞蹈外,还流行流行西域的“胡乐”“胡舞”。唐朝廷的“十部乐”中,有六部为西域乐;舞蹈中的“胡旋舞”等也来自西域。 [127] [198]
科技
播报
编辑
唐代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科技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药学及印刷术等方面。 [221]
天文学
唐初的天文学家兼数学家李淳风所定的“麟德历”相当精密,并注释了魏晋南北朝时的《算经十书》。玄宗时,僧人一行奉诏到长安主持改定历法。他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还与梁令瓒造出黄道游仪,以观测恒星。一行临死前编成《大衍历》的草稿,逝世后经张说等整理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书,还曾传至日本。 [180] [198] [221]
此外,梁令瓒所造的天球仪,被视为世界机械天文钟的开端。 [198]
数学
数学方面,有李淳风等注释《算经十书》及十书中最后一部由王孝通所撰的《辑古算术》。《大衍历》在编写的过程中使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具有正弦函数性质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内插公式。以上这些成果在数学上都是杰出的贡献。 [221]
地理学
唐初,许敬宗编有《西域图志》。中晚唐时,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总志;贾耽首创沿革地图绘制体例,即“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所绘《海内华夷图》近10米见方,是一幅大型的全国地图。《海内华夷图》以一寸折百里,在缩尺绘图学上又发展了一步。 [180] [198]
医药学
医药学方面,唐人完善了“分科”的医学教育治疗体系。号称“药王”的孙思邈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前人药方大成;王焘《外台秘要》对妇人、小儿立专章论述,还引进了印度眼科技术。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颁行的《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此外藏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也具有很高的医学水平。 [198]
印刷术
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金刚经》(局部) [144]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大约在中晚唐逐渐应用于印制历书、字书、术数书、佛像经咒等各方面 [198]。1953年在四川成都唐墓中出土有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的《陀罗尼经咒》一方;在甘肃敦煌曾发现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制的《金刚经》 [180]。二者均为已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化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198]
建筑
主词条:唐朝建筑
唐朝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唐代皇宫大明宫即是例证。而唐代所建最巨大而复杂的木构架建筑物是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时所建的明堂。 [225]当时日本的平安京亦效仿唐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建造。 [226-227]
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好的有山西的佛光寺 [224]、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等。 [225]
唐长安图
(以上图册部分参考资料 [179])
造船
俞大娘航船的想象图 [125]
唐朝造船业发达,有很多造船基地,能造各种大小船只。当时已能制造“轮船”,用人力踏轮车转动,使之前进,好象挂帆席一样便于航行。史籍记载,代宗、德宗之际巨商俞大娘,拥有“开巷为圃”、可载米万石的大型航船——“俞大娘航船”,操驾之工达数百人之多 [124] [220]。而唐代的海舶(如南海舶)体积更大,经常往返唐与南海各国之间,说明了唐代与南海各国贸易、文化往来的频繁 [124]。唐人李皋在隋时宇文恺制成使用轮轴转移的巨型战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巨型战舰加以改造,增加行速,坚固耐用。 [180]
军事学
孙思邈在《丹经》中谈到硫磺的“伏火”方法,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朝后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火箭”。后来,火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整个世界文明发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08]
军事
播报
编辑
主词条:唐朝军制
府兵制
唐初沿袭北周至隋施行的府兵制,并在贞观年间进行整顿,规定中央十二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是管辖军府的最高军事机关,每卫各领40至60个军府。军府改称“折冲府”,由折冲都尉统领。府下以200人为团,50人为队,10人为火。府兵原则上从富户强丁中征发,21岁服役,60岁退役。服役期间免课役,但要自备衣装、武器、粮料。 [176] [199]
府兵本质上属中央禁军。除战时出征外,平时轮流到京城和边防要地宿卫,而以到京城宿卫为主。到京城后,由十二卫将军分领;出征则由朝廷另外命将统率;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将帅无法拥兵自重。 [199]
唐代前期,有630余府,其中京城所在的关中有261府,20万兵力,约占全国军府的40%以上,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布局,强干弱枝、居重驭轻,有利于对全国的控制。唐初府兵地位较高,富室子弟积极从军,唐太宗又注意府兵训练,使府兵具有较强战斗力 [199]。在此基础上,有效保障了唐初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和国家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辽阔疆域的基础。 [200]
募兵制
唐朝三彩武士俑
唐高宗后期至武则天统治时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普通农户受田不足或得而复失,自备资粮成为均田农民的沉重负担;加上府兵地位下降,富室大户逃避征发,或雇人代役,致使避役、逃役严重,军府人员不足,甚至“无兵可交”。与此同时,边疆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突厥再次兴起、契丹等不断南下,吐蕃开始与唐对峙。在这种形势下,只靠亦兵亦农、定期服役、临时征发出战的府兵已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需要设置长期驻扎在边疆的军队。于是征发的府兵不得不向招募的职业兵转化。 [199]
开元十年(722年),唐玄宗采纳张说建议,招募壮士13万人,充当中央宿卫军。次年又补选府兵、白丁12万人,统称“长从宿卫”(后称“彍骑”)。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从各种因公迁到边疆的人家及当地客户中招募丁壮为“长征健儿”(后又称“官健”),由国家供给衣粮,充实边疆各地军镇。天宝八载(749年),命折冲府停行发兵文书,府兵制废止。募兵制使边防军强大起来,对维护边疆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但也造成将师握兵坐大的弊病,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 [199-200]
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军队多由“官健”组成。这些官健以从军为职业,父子世代为兵,是藩镇割据依靠的主要力量。中央军队由“长从宿卫”(彍骑)代替轮番宿卫京城的府兵,后以北衙禁军为主。北衙禁军中左右神策军势力最大。神策军镇守京师及西北,受中央管辖,自德宗后长期为宦官掌控;地方(边防)军队由“长征健儿”(官健)代替轮番镇防的府兵。以上变化意味着由招募制的职业兵取代了征兵制的义务兵,对后代的兵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176] [199]。此外,藩镇兵中的牙兵也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
民族
播报
编辑
唐朝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164]。唐太宗还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8]。南诏、渤海等国通过派遣使臣、子弟入唐,学习唐的制度、文化,使这一时期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 [171]。
突厥与西北各族
突厥及西域各国
主词条:唐与突厥的战争
唐与东突厥之战 [183]
隋唐更替之际,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汉地,唐初北方割据势力纷纷联笼突厥抗唐,使东突厥成为唐初的一大边害。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遣李靖、李积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投降,大可汗颉利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入唐朝,唐太宗将降众安置在灵武至幽州一带,设置羁縻府加以管辖。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设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平焉耆,次年(648年)平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唐高宗时期,西突厥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 [86]
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漠北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武则天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天宝三载(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后突厥附唐者不少于万余帐。 [170]
薛延陀
贞观前期,唐朝为牵制东突厥,曾与北方的薛延陀结盟。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交战。为了避免薛延陀势大,太宗派李积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战胜薛延陀。贞观十八年(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丽时,薛延陀击败东突厥并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出中原。随后,高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贞观十九年(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回纥
主词条:回纥汗国
回鹘 [98]
天宝三载(744年),回纥与唐联合攻灭后突厥,“尽有突厥故地”,收降其大部分部众 [170]。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天宝四载(745年),回纥击灭后突厥,成为雄踞漠北的强大汗国。回纥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因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及收复长安、洛阳等地有功,唐朝待回纥礼让三分,先后把三位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贞元五年(789年),回纥更名回鹘。回鹘还与唐进行大规模绢马贸易,回鹘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从太和六年(832年)起,回鹘连遭自然灾害的袭击,内部动乱,势力大衰。9世纪中期,回鹘内乱,在黠戛斯的攻击下汗国崩溃,回鹘余部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南迁,与唐朝发生冲突 [87-88],战败后接受唐朝安置。其余部分分别西迁,一支进入河西走廊,史称“河西回鹘”;第二支迁至新疆东部,史称“高昌回鹘”;第三支迁至新疆西部与中亚,以后建立喀喇汗国(即黑汗王朝)。 [89] [158] [164]
吐蕃、南诏与西部各族
主词条:长庆会盟、唐与吐蕃之战
吐蕃 [98]
吐蕃兴起于7世纪初,在赞普松赞干布的统治下国力渐强,统一青藏高原 [158]。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与松赞干布结婚 [93]。此时唐蕃关系和睦,促进了民族交流。随后吐蕃的兴起,使唐的边疆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高宗朝起,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并取代西突厥,成为影响西域形势的重要力量 [164]。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唐德宗时,唐蕃相继举行清水之盟、平凉之盟,但未能彻底解决彼此矛盾,直到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达成“长庆会盟”,双方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从此不再有大规模战事。唐蕃会盟碑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 [93]。9世纪中叶后,吐蕃发生内讧,吐蕃王朝趋于瓦解 [158]。唐蕃接触基本结束。
唐朝吐蕃战争年表
时间
战役地点
起因
唐朝兵力
吐蕃兵力
结果
638
松州
吐蕃攻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
5万
20万
唐军奇袭获胜,吐蕃遣使谢罪,并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蕃和亲
670
大非川
吐蕃入侵并攻占安西四镇
5万
40万
吐蕃获胜,后来双方反复争夺
675
安西四镇
争夺安西四镇
-
-
唐朝获胜,安西四镇被唐朝控制
678
青海湖
唐朝攻吐蕃
18万
-
唐军在青海湖战败后撤回
681
良非川
吐蕃论赞婆率军屯良非川
-
-
唐朝黑齿常之击败吐蕃军,吐蕃深畏之
694
冷泉及大岭
吐蕃、突厥连兵
-
6万
唐军大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联军
696
素罗汗山
吐蕃攻临洮撤退,引唐军到高原素罗汗山
-
-
唐军败于论钦陵
700
洪源谷
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
-
-
唐军六战皆胜。702年,吐蕃求和
714
大来谷
吐蕃坌达延入侵临洮
-
10万
唐军大胜,吐蕃军被杀俘者达数万人
717
九曲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攻吐蕃
-
-
唐军大破吐蕃。718年,吐蕃求和
722
小勃律
吐蕃攻小勃律
4000
-
唐朝张思礼大胜,斩获数万吐蕃军
728
渴波谷、大莫门城
张守珪、萧嵩、张忠亮数次战吐蕃
-
-
数次大破吐蕃军,杀获甚众,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729
青海
张守珪攻吐蕃
-
-
张守珪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729
青海
李祎攻吐蕃
-
-
李祎攻占石堡城,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730年,吐蕃求和
738
青海
萧炅、杜希望、王忠嗣攻吐蕃
-
-
唐朝大胜
742
大岭军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吐蕃
-
3万
唐军大胜,击破吐蕃大岭军,斩获五千馀级
742
青海
河西节度使王倕等攻吐蕃
-
-
大胜,击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746
青海、积石
王忠嗣率军多次与吐蕃交战
-
-
数次交战皆大胜,又平定吐谷浑,俘虏其全部
747
苦拔海、积石军
唐朝哥舒翰战吐蕃
-
-
苦拔海之战,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748
青海
哥舒翰攻吐蕃
-
-
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750
西域
唐朝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
-
-
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753
青海洪济、大莫门等城
哥舒翰击吐蕃
-
-
大胜,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
753
西域大勃律
封常清率军攻大勃律
-
-
唐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
755-763
陇右诸州
唐朝爆发内乱,安史之乱
-
-
吐蕃趁唐内乱攻略陇右诸州
763
长安
唐朝内乱,唐朔方军将因与唐朝廷矛盾而放吐蕃东进
-
20万
郭子仪勤王,吐蕃据长安15天而退出长安
765
灵台西原
吐蕃攻唐
-
10万
唐军联合回纥,大胜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
773
潘源
吐蕃攻唐
-
-
唐军大破吐蕃军,俘斩数以万计
776
剑南
剑南节度使崔宁率军对抗吐蕃吐浑氐蛮羌党项等联军
-
20余万
唐军胜,斩首万余级
777
剑南
崔宁率军与吐蕃大军交战
-
10余万
唐军胜,斩首八千余级
779
蜀
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攻蜀
-
10万
唐军李晟等大胜,吐蕃南诏损失近十万军队
786
陇州
吐蕃尚结赞攻打泾州、陇州、邠州
-
-
唐李晟大败吐蕃军,攻克摧沙
789
州台登谷
唐朝韦皋与吐蕃交战
-
-
唐军击破吐蕃军,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吐蕃军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
792
维州
韦皋攻维州
-
-
擒获吐蕃大将论赞热
793
西山
韦皋攻吐蕃
-
-
破吐蕃之众。之前役属吐蕃的众多部族率众归附唐朝 [94]
793
夏州
-
-
-
唐朝收复盐州、夏州等州县
801
雅州
韦皋派兵大破吐蕃于雅州。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
-
-
唐军胜,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
802
维州
唐朝韦皋攻维州,吐蕃派大军来救
-
10万
唐军大胜,吐蕃军死亡三分之二,吐蕃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被擒
819
盐州
吐蕃攻盐州
-
15万
唐军胜,史敬奉率军绕至吐蕃军背后攻击,大破吐蕃军,杀戮不可胜纪
849
-
吐蕃内乱
-
-
唐收秦、安乐、原3州。
849
-
汉人张议潮发兵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归附于唐朝。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州、渭州、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
(表格主要参考资料 [166-167])
南诏
主词条:唐与南诏战争、点苍山会盟
隋末唐初,云南的民族繁多,主要有白蛮和乌蛮,其中乌蛮不断向洱海地区迁徙,征服了当地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实力较强的部落,被称为六诏。唐朝中期,在吐蕃威胁下,五诏常依附吐蕃。唐朝为削弱吐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则大力扶助倾向唐朝的蒙舍诏(即南诏,大致位于今云南巍山),以牵制吐蕃。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了南诏国,被唐朝封为云南王。 [149] [151]
云南大理的郑回塑像
南诏是在唐朝支持下建国的,和唐朝有密切的关系。国王继位,都受唐朝册封。唐玄宗曾经把宗室女嫁给皮逻阁的孙子凤迦异。其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制度也深受唐朝影响。天宝十载(751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南诏不满唐边将残暴,起兵反抗,两次击败前来征讨的唐军,并且开始依附吐蕃。在安史之乱中,南诏会同吐蕃抢占土地,俘获了唐西泸县令郑回。阁逻凤让郑回教王室子弟读书,拜他为相,后来还让郑回为树立在太和城的南诏德化碑起草碑文,说明南诏和唐的友好关系,也备述腐败的唐朝对南诏的压迫,表示反唐出于不得已。唐德宗时,南诏王异牟寻因不堪忍受吐蕃压迫,重新归唐,于贞元十年(794年)与唐在点苍山会盟 [93]。此后南诏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子弟到成都学习。长期拜相的郑回将汉族文化大量传入南诏。太和三年(829年),南诏一度攻入成都,掳去工匠数万人。这些工匠对南诏手工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南诏人学会了织绫罗的技术,织工精美,与蜀地不相上下。南诏城邑建筑也大多模仿唐朝,如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形式和结构近似长安的大雁塔。 [149] [151]
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王世隆称帝,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唐战争。但这一战争使唐朝虚耗,南诏也因而疲敝。战后,两国又恢复和好关系,直至天复二年(902年)南诏灭亡。 [151]
西北、西南各族
西北地区的吐谷浑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于贞观八年(634年),派兵西征,次年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龙朔三年(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安乐州(今宁夏中宁)。 [90]
唐初,唐朝还招降了西南的甘南、川西等地的党项部落,设数十处羁縻州县,西面达今四川阿坝与青海的阿尼玛卿山。以后党项人俯仰于唐朝、吐蕃之间,叛服不常。 [158]
高丽与东北各族
高丽(高句丽)
南北朝以来,高丽(即高句丽,南北朝后被称为高丽)势力逐渐强大,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高丽在击败隋朝进攻(参见词条三征高句丽)后,对于继起的中原王朝唐朝持恭顺态度。高丽荣留王高建武于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即武德二年(619年)便遣使来朝。武德五年(622年),唐丽互相遣返流亡人口。武德七年(624年),唐册封高建武为辽东郡王、高丽王。武德九年(626年),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两国向唐朝控诉高丽阻拦他们入朝,高祖派员外散骑侍郎朱子奢前往调解 [152]。总之,国力尚未强大的高祖时代,唐丽保持着和平局面。 [156]
唐攻高丽、百济之战 [183]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遣使去高丽,收葬隋时战死者的骸骨,毁高丽所立京观。高丽担忧唐朝进攻,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西部酋长渊盖苏文杀高建武,立高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联合百济攻新罗。太宗遣使劝高丽罢兵,渊盖苏文不听。太宗认为渊盖苏文弑君虐民,侵略邻国,而高丽据有的“辽东”(即今东北地区辽河以东至朝鲜半岛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153]。贞观十四年(644年),唐军水陆并进,夹攻高丽。次年,太宗亲率六军赴前线督战,虽取得较大战果,但因一时不能灭其国,故撤回。以后太宗虽屡拟再次派兵进攻高丽,终未成功。乾封元年(666年),渊盖苏文死,其子弟发生内讧。唐高宗以援救渊盖苏文子泉男生的名义大举攻伐高丽,于总章元年(668年)攻克平壤,灭高丽。以其地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余县,隶置安东都护府。这一建置后来时存时废,到上元二年(761年)终于废除。 [152]
东北其他各族
渤海 [98]
唐太宗时代开始,唐朝在对外关系方面出现了积极进取的趋向,表现其将积极调停藩国间争端的态度。因此,东北的奚、霄、契丹等东胡各族纷纷于贞观二年(628年)遣使归附。这大大加强了唐朝在东亚的地位 [156]。安史之乱后,活动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摆脱唐朝的控制。唐末以后实力逐渐强大,成为了后来的辽朝。 [158]
圣历元年(698年),东北靺鞨首领大祚荣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建“震国”。唐玄宗后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乃改称“渤海国”。在唐朝与高丽争斗时,渤海国乘机向四周拓展,极盛时在南面与新罗分界,西面与契丹相接,西南面在辽东与唐朝相邻 [158]。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157]
外交
播报
编辑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其开放的势态,有力地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四夷与中国通者甚众”。贾耽《四夷道》记载,从长安“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为营州(今辽宁锦州)入安东道,二为登州(今山东)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为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为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为安西入西域道,六为安南通天竺道,七为广州通海夷道。“四夷与中国通者甚众”,于是“置羁縻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 [85] [159]
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记载,向唐帝国朝贡过的国家,在当时已经灭亡的大概有三百余国,唐玄宗时期仍存在的有七十余藩。 [202]
唐朝时期的中外交通 [105]
日本
倭国(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往来密切。贞观十九年(645年),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效法唐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创设班田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洛阳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奈良正仓院现仍保存着很多唐朝的文物。除龙朔三年(663年)的白村江之战外,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和平之中。日本先后派遣了遣唐使19次,实际成行15次,使团规模达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 [91]。代表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与僧人空海和圆仁。空海着有《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朝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时称吴伎乐。日本人还利用草体汉字表示声音,创造了平假名;利用楷体汉字偏旁,创造了片假名。 [168]
鉴真坐像,供奉于日本奈良东大寺 [228]
唐玄宗开元中期,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五次东渡日本,均告失败,至天宝十二载(753年)第六次航行方才抵日。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命鉴真主持,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其随行弟子恩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 [228]
到9世纪末以后,遣唐使虽然停止,但又出现了中国商人浮海赴日的浪潮,经济交往保持繁荣。 [168]
百济与新罗
百济
主词条:唐灭百济之战
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武王扶余璋在武德四年(621年)就遣使献马,后被唐朝册封为带方郡王、百济王。当时百济与高丽和亲通好,共同对付新罗,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太宗即位后,致书百济武王,明确指出新罗是唐朝的藩臣,要求百济和高丽立即停止对之侵伐。太宗的坚定态度制止了百济大规模讨伐新罗的行动 [156]。但高宗时期,百济对新罗仍侵扰不停。在屡次下诏威吓无果及新罗的一再请求下,高宗于显庆五年(660年)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水陆大军十万讨伐百济,新罗亦出兵相助。同年,苏定方进围泗沘城,百济王扶余义慈等投降,百济灭亡 [92]。随后,唐朝分其地为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个都督府,立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命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防守。但在唐军主力撤退后,百济复国运动兴起,龙朔三年(663年)唐军于白村江之战大破倭国与其支持的百济复兴势力,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縻地区。 [152]
新罗
韩国庆州龙江洞古墓出土的陶俑,显示当时新罗已实行唐朝官服制度
新罗真平王金白净在武德四年(621年)就向唐朝遣使朝贡。唐高祖派通直散骑侍郎庾文素回访,自此朝贡不绝。武德七年(624年),高祖遣使封金白净为乐浪郡王、新罗王。金白净死后,唐太宗派使者参加其葬礼。此后的新罗王世代受唐册封,如贞观九年(635年)太宗遣使封金白净之女金德曼为王 [154]。唐太宗伐高丽时,命新罗接应,新罗派兵五万攻高丽南界。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新罗真德女王金胜曼派其弟、国相金春秋等入唐,太宗赐以新撰的《晋书》等,特加优待。显庆五年(660年),成为新罗王的金春秋率军与唐军联合,攻灭百济。龙朔三年(663年),唐以新罗国为鸡林州都督府,任命文武王金法敏为都督。 [152]
高丽灭亡后,朝鲜半岛上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随着唐军和亲唐百济贵族的撤退,新罗逐步从唐朝控制下夺取百济、高丽故地。唐高宗派兵击败新罗,迫使其认罪,但默认新罗控制百济故地,并为之迁移安东都护府治所至辽东。唐与新罗恢复友好关系。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神文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以及杂文章。新罗参用唐朝的制度,制定了自己的礼仪典制。7世纪末,留学生薛聪利用汉字创制“吏读”,用以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对朝鲜的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渤海国渡海攻击登州,唐玄宗派留在长安的新罗王族金思兰回国发兵攻渤海以助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明确将浿水(今朝鲜大同江)以南之地移交给新罗治理,使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新罗与唐往来最密,即使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新罗仍派使者前去朝见。双方一直保持来往,直到会昌(841年-846年)年间新罗自身社会动荡不安以后,才断绝了来往 [152]。唐末,新罗人在80年内在中国科举登第者有58人。在唐的新罗人为数很多,唐朝沿海很多城市有“新罗坊”。在两国交往过程中,不少物产、药材、手工业品和书籍也得到交流 [164]。而唐末在唐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供职、后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的新罗王京人崔致远被认为是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其诗文别集《桂苑笔耕集》既是古代朝鲜半岛最早的汉文典籍,也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珍贵的文学别集,代表了唐代朝鲜半岛文人汉诗文创作的最高水平。 [155]
阿拉伯帝国
怛罗斯之战 [183]
唐玄宗时,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中国称“大食”)联合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715年),吐蕃与阿拉伯共同扶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安西都护吕休璟率军长途奔袭,击败吐蕃、阿拉伯联军,夺得拔汉那,威震西域 [205]。开元五年(717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阿拉伯帝国攻打四镇,唐玄宗调发三姓葛逻禄兵与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献出兵反击 [206-207]。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原本臣服于唐朝的栗特诸国纷纷倒向阿拉伯。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的扩张,唐朝拉拢突骑施打击阿拉伯。开元十一年(723年),阿拉伯呼罗珊的将军穆斯棱·本·赛义德·艾尔-吉拉比兴兵攻东拔汗那,苏禄率军驰援,大败其军。次年,阿拉伯哈里发叶齐德二世逝世,继任的哈里发希沙姆再次派兵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战争”,阿拉伯军大败,康、石诸国重新归顺于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后,因边将矛盾,突骑施和唐朝断交,日渐衰落,阿拉伯势力得以东扩。天宝十年(751年),唐将高仙芝挟灭石国之威,与阿拉伯军展开怛罗斯之战。唐军战败。但此时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进一步扩张有心无力。而此后唐朝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中亚。 [208]
唐代由阿拉伯至中国的海上交通较之以往大为扩展,其直接航行的路线是自巴格达起,经波斯湾东出霍尔木兹海峡,穿过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尼科巴群岛绕马来半岛,由南海而至广东的广州,或岭南的交州,福建的福州、泉州,或北上江苏的扬州 [201]。这些贸易活动使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传入西亚 [204],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器物、宗教传入中国。
社会
播报
编辑
阶级
唐朝社会阶级结构的显着特点是旧士族的衰落,以及法定的“贱民”制度的逐渐衰退,还有新兴“衣冠户”的出现。 [232]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打击,山东、江南士族势力下降,只有关陇士族还有一定实力。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敕编《氏族志》,明确表示要以现任官爵的高下定士族等级,压抑旧士族势力;唐高宗与武则天时,重修士族谱,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完全以现行官品高下为据,五品以上官员都能入谱,旧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迅速改观;唐玄宗时,原则上不再官修士族谱,旧士族已不再享有法定特权,门阀士族制度基本衰亡。而当时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不以门第为依据,使旧士族晋升途经缩减,这也加速其衰落。但同时,旧士族在社会上还拥有较高声望,不少新贵、富室还热衷与旧士族特别是其中的高门崔、卢、李、郑联姻。唐朝后期,士族子弟凭借其文化方面的优势,也容易在科举中胜出,曾出现数代为进士的现象。唐末的社会动乱,使旧士族受到沉重打击,在宋以后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了。 [232]
唐代法律上规定有良民和贱民。良民又称“百姓”“常人”“白丁”,是一般平民。贱民指官户、杂户、部曲、奴婢等,又分官贱民和私贱民。官贱民包括官户、杂户、官奴婢。他们隶属官府,从事各种生产和杂役,以官奴婢地位最低,其次为官户,最高是杂户。私贱民包括部曲和私奴婢,隶属主人,部曲地位高于奴婢。贱民社会地位低贱,只能在本阶层内通婚。法律规定:若官户、杂户殴打良民。要罪加一等惩处。至于奴婢更是“律比畜产”,主人可以自由买卖或赠予他人,生活十分悲惨。由于官户、杂户、部曲的来源逐渐减少,原有贱民不断“放良”。唐朝法令又严禁压良为贱,唐末以后,贱民阶层逐渐消失,除奴婢外,法律上不再明确区分良民和贱民。旧士族及法定“贱民”制度衰落,以及,都是这一时期阶级结构变化的重要现象。 [232]
唐后期,出现了由进士及第家庭形成的“衣冠户”。这是一个因科举制而兴起的特权阶层。此外,虽然政府限制商人做官,但商人中的富商因买官而入仕,在唐代特别是唐后期的社会地位并不低。 [232]
语言
唐朝建立后,口语和书面语逐渐分化,差别愈来愈大。唐人使用的口音就是唐朝都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的口音,属于雅言的一种。日语中的一些词语也受到唐朝时汉语的影响,其发音具有明显的北方口音。 [190]
帝王世系
播报
编辑
唐朝皇帝世系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陵寝
年号及使用时间
追尊皇帝,未实际统治
—
太上玄元皇帝
李耳
—
—
—
献祖
宣皇帝
李熙
建初陵
懿祖
光皇帝
李天赐
启运陵
太祖
景皇帝
李虎
永康陵
世祖
元皇帝
李昞
兴宁陵
唐朝前期(改国号为周前,618年-690年)
高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渊
618-626
献陵
武德(618-626)
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627-649
昭陵
贞观(627-649)
高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683
乾陵
永徽(650-655)
显庆(656-661)
龙朔(661-663)
麟德(664-665)
乾封(666-668)
总章(668-670)
咸亨(670-674)
上元(674-676)
仪凤(676-679)
调露(679-680)
永隆(680-681)
开耀(681-682)
永淳(682-683)
弘道(683)
中宗(被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684
定陵
嗣圣(684)
睿宗(禅位)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684-690
桥陵
文明(684)
光宅(684)
垂拱(685-688)
永昌(689)
载初(690)
武周(690年-705年)
—
则天顺圣皇后 [95]
武曌
690-705
乾陵
天授(690-692)
如意(692)
长寿(692-694)
延载(694)
证圣(695)
天册万岁(695-696)
万岁登封(696)
万岁通天(696-697)
神功(697)
圣历(698-700)
久视(700)
大足(701)
长安(701-705)
神龙(705)
李唐复辟后(705年-907年)
中宗
(复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李显
705-710
定陵
神龙(705-707)
景龙(707-710)
—
殇皇帝
李重茂
710
—
唐隆(710)
睿宗
(复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旦
710-712
桥陵
景云(710-711)
太极(712)
延和(712)
玄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756
泰陵
先天(712-713)
开元(713-741)
天宝(742-756)
肃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762
建陵
至德(756-758)
乾元(758-760)
上元(760-761)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779
元陵
宝应(762-763)
广德(763-764)
永泰(765-766)
大历(766-779)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适
780-805
崇陵
建中(780-783)
兴元(784)
贞元(785-805)
顺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诵
805
丰陵
贞元(805)
永贞(805)
宪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纯
806-820
景陵
元和(806-820)
穆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恒
821-824
光陵
长庆(821-824)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826
庄陵
宝历(824-826)
文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昂
826-840
章陵
宝历(826)
太和(827-835)
开成(836-840)
武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炎
840-846
端陵
会昌(841-846)
宣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
846-859
贞陵
大中(847-859)
懿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873
简陵
大中(859)
咸通(860-873)
僖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888
靖陵
咸通(873-874)
乾符(874-879)
广明(880-881)
中和(881-885)
光启(885-888)
文德(888)
昭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晔
888-904
和陵
文德(888)
龙纪(889)
大顺(890-891)
景福(892-893)
乾宁(894-898)
光化(898-901)
天复(901-904)
天佑(904)
景宗
(未采用)
昭宣光烈孝皇帝
李柷
904-907
温陵
天佑(904-907)
以上内容来源 [107] [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