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紫熹 作品

17. 第十七章

    凤鸣带着剑穗回宫,对着干将剑发了许久的呆。

    终于以假身份取得了宋玦的信任,本是好事,可她却高兴不起来。

    接下来的几日,凤鸣与另外两个君王宴饮时,都没有再召过宋玦。

    慕容尉曾问过,凤鸣只淡淡道不想扫了大家的兴。

    慕容尉盯着她瞧了许久,唇边划过一抹不知是嘲讽还是什么意味的笑。

    凤鸣对他无甚好感,也不多做解释,只和徐允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万国朝会一连开了五日,凤鸣也带着那张易容的脸,与宋玦见了两次面。

    她唯恐被发现不对劲,每次都是天色将暗的时候才过去。

    凤鸣也借着这个身份,旁敲侧击地打听过宋玦的想法,想知道他究竟有多怨恨自己。

    宋玦却没有露出太多情绪,漆黑的眼睛静静望着她:“成王败寇罢了。”

    凤鸣听得背后一凉,面上只得微笑。

    许是怕吓着她,宋玦轻轻整理着她耳畔的碎发,温声道:“回去之后,你还是安心呆在太后身边,少往楚皇这里来。”

    她摇头,比划着手势:“我……想见你。”

    他闻言,露出冰雪初融般的笑,转而握着她的手。

    自从二人表明心意后,宋玦就很喜欢牵着她的手,更进一步的动作倒没有,他总是牵着她,坐在廊下静静看月色。

    凤鸣都有些糊涂了,弄不清楚宋玦对“蓁蓁”究竟是何心思。

    难道古人交往,都是这么保守的?

    离开帝丘的那一日,凤鸣久违地召见宋玦,命他为自己驱车。

    宋玦与众臣一同,跪在一旁,等候三位君主。

    最先离去的是慕容尉,他始终是那副趾高气扬的模样,经过宋玦身旁时,还回望了凤鸣一眼。

    “宋玦,赵国如今有你弟弟,好得不得了,你就专心留在楚国侍奉楚皇吧。”

    他语带嘲讽,听起来十分刺耳:“你下半辈子的好日子,可全要靠凤鸣了。”

    “尚书令,替孤送送晋皇。”

    凤鸣皱了皱眉,让郑冀言赶紧把他送走,她实在是听够了这些阴阳怪气。

    郑冀言应声上前,在慕容尉的冷哼中,将他送到晋国队伍去。

    徐允倒没有再说什么不中听的话,只是看了一眼宋玦,在凤鸣身旁耳语了几句。

    也不知他说了什么,凤鸣的脸突然涨红,讷讷说不出话来。

    “寡人所言,楚皇可以好好想想,这是最好的办法。”

    “宋帝未免想太多了。”

    徐允笑着摇摇头,不再提此事:“将来若有空,楚皇不妨来宋国玩玩,寡人定尽地主之谊。”

    “一定,”凤鸣轻笑,“只怕你不愿迎我。”

    徐允的眼神变了又变,不再饶舌。

    回程时,凤鸣踩着宋玦的背上车。

    少年沉默驱车,一路无话。

    行至半路,正好遇上李休的车队,凤鸣大为惊喜。

    “臣李休参见陛下,吾皇千秋长乐无极。”

    “无须多礼。”凤鸣扶起她。

    看李休的模样,仿佛瘦了些。

    面前的女子穿着官服,略长的鹅蛋脸如今变成了瓜子脸,杏目依旧透着那股聪明劲儿。

    她看向凤鸣的眼神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惊喜。

    “臣一路快马加鞭,本想快些回丹阳面见陛下,没想到在这里遇见圣驾。”

    “陛下先前嘱咐我的事情,已经办好了,”李休凑到她耳边,“如今三国公卿身边都有我们的细作,赵国那边……新立的皇后也是我们的人。”

    “办得好,”凤鸣由衷赞叹,“对了,宋攸继位之后如何?”

    说起宋攸,李休的眉宇间露出鄙夷之态。

    “那赵贼自登基以来纵情声色,残暴昏庸,赵国有此君主,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取灭亡。”

    李休对宋攸的评价,似乎可以无缝吻合上凤鸣自己的风评,

    凤鸣听罢,哂笑不语。

    “这次就跟孤一起回丹阳吧,”凤鸣笑道,“你妹妹进了尚书台做事,很是能干。”

    李休忙道:“小妹愚笨,全赖陛下提拔。”

    凤鸣不禁回忆起原著情节,李休姐妹都对凤鸣忠心耿耿。

    可惜最后一个被刺杀,另一个只身入敌营求和,生死未卜,连个像样的结局都没有。

    她穿越过来几年,人非草木,即使知道这只是小说的世界,也渐渐对身边的人有了感情。

    若有朝一日,真能改变结局,凤鸣还是希望这些人能够好好活着。

    回丹阳的路上,凤鸣与李休同乘,李休见了前面驾车的宋玦,还以为是皇帝的新宠。

    “陛下这是玩什么……”

    凤鸣看眼神便知她想歪了,咳嗽一声:“那是赵国太子宋玦。”

    李休的话噎在嘴边,好半天才蹦出一句:“吾皇慈悲,竟这般重用此人。”

    回到丹阳之后,凤鸣忙于政务,极少以宫女的身份去见宋玦。

    等到她想起来的时候,怀安却带回来一个消息。

    “陛下,那赵贼实在居心叵测,这段时日以来,在宫中四处收买人心,不知意欲何为!”

    “收买人心?”

    “宫里的人从前厌他至极,处处为难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