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农事研究院
在胤礽这些政策的连环攻势下,大清各地对于读书科举的热情都提高了不少。
满人高层对此颇有微词,但最终还是畏惧胤礽身边那几个六亲不认的亲王,没敢搞出什么动静出来恶心人。
这件事的热度稍稍降下去一些之后,胤礽又将视线转到了农业上头。
朝廷里头并没有专门掌管农业的部门,所有一切与钱粮有关的事情,都挂靠在户部。
胤礽想插手的并不是农业税收,而是想找人研究一下,如何提升粮食产量。
其实早在三十多年前,康熙本人就通过“穗选”的方式,优化过一批御稻米,可见如今这个时代,经验丰富的人已经有意识的去选择更优良的种子,去培育高产抗性高的优良品种了。
胤礽是想征收一批在务农一道上极有天赋的农民,在京城和承德之间开个粮种研究所。
划出一块千亩良田,专供这些人在那折腾。
如今有玻璃,还有煤炭,还能建几个大棚,研究研究反季蔬菜。
除此之外,胤礽还打算推广一下阿拉伯数字。
一开始,胤礽还想着能不能把阿拉伯数字改改名字,换成华夏数字什么的,可惜他上辈子查阅资料,发现阿拉伯数字早在三四百年前就传入华夏了。
光明正大篡改起源什么的,胤礽还做不到偷国人那样没脸没皮……
话说小日子那八千万两白银到现在还没还完,是时候让胤禔他们去秀一秀肌肉了!
胤礽有了想法,就立刻让人施行了下去。
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农事研究院。
毕竟民以食为天,如今的大清,所有子民加起来也没超过两亿。
可就算刨除了天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如今的大清要让百姓都吃饱穿暖,仍旧是痴人说梦。
所以除了研究更高产的种子之外,还得研究一下化肥农药。
朝廷颁布的诏令一经发出,京城周边的农民都沸腾了起来。
毕竟那告示上明明白白地标注着,只要正式成了农事研究院的员工,每个月的俸禄就有五两银子。
五两银子什么概念?
二两银子就够一家五口一个月的嚼用,五两银子能养祖孙三代十多口人了,这哪能不让他们心动。
只是可惜的是,朝廷只招收识字,且种地经验丰富的老农。
光是识字一项,就刷下去九成以上的百姓了。
有些人想投机取巧,仗着自己识字就兴冲冲地报了名,然后第一轮的面试都没能过关。
胤礽让户部整理出来的问题,如果不是长期与土地打交道,是不可能答对七道以上的。
当然答对七道题只是农事研究院的敲门砖,真正有挑战的,是接下来长达半年的试用期。
试用期期间,俸禄只有每个月一两。
但若是通过了考核,前半年的俸禄一次性补发。
若是没通过。
那么不好意思,直接卷铺盖滚蛋。
每个人一亩地,让他们在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种什么都可以,不过播种到收获全靠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