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砍刀第一刀(第2页)

毕竟这个时代,医疗体系还没那么完善,婴幼儿夭折的概率实在太高了一些,他们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只是胤礽一个心态朝百岁的老头子,对那些年岁刚到十四五岁的秀女根本下不了手。

他又不是什么禽兽不如的东西……

言官逼得紧了,胤礽就说自己力不从心,搞得言官也有些怀疑人生。

事关男人尊严,他们对这种事儿都三缄其口,哪有一个人像胤礽一样,把自己力不从心的话挂在嘴上的?

他可是一个皇帝啊!

他难道不要面子的吗?

胤礽嗤笑——

面子?

面子值几个钱?

他才不愿意为了那虚无缥缈的面子,把后宫弄得藏污纳垢,乌七八糟。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端,这句话从来都是写实主义。

胤礽也不想让他们整日盯着他后院那点事,于是又放了个大雷出来,他要提高官员俸禄。

早年间胤礽便被清朝的奇葩吏治折磨过,清晰地知道若是不改善底层官吏的生存问题,这片沃土上就出不了清官。

改革的首要目标还是从顶层官员开始。

以内阁大学士的俸禄为例,他们一年的俸银是一百八十两,禄米是一百八十斛,按照胤礽在后世临死之前的物价换算一下,这点东西大概就是十万块左右。

很难想象,一个官至政治核心的重臣,一年的俸禄也才这么点钱,别说养下人了,养一家五口人都艰难。

按照胤礽的算法,内阁大学士的俸禄起码也得是如今的十倍以上,才能让一个内阁大学士养得起家的同时,每年还能有一半的结余,给子孙后代留条后路。

才能彻底从根源上,解决他们从别的地方捞银子贴补家用。

但他并没有一下将官员俸禄提到那么高的水准,而是先将官员的基础俸禄都翻了一倍,然后,又找户部和吏部的人计算官员工龄。

以三年工龄为基准,此后的每年,俸禄在原有的基础上上调百分之五。

不是月薪的百分之五,而是年薪的百分之五。

内阁大学士翻了一倍的俸禄,大概是二十万一年,在内阁干了三年之后,头年的俸禄就变成了二十一万,次年二十二万零五百。

逐年递增。

从底层升上去的官员,工龄三年抵高一品级的一年。

以李光地为例,他在康熙四十四年擢升文渊阁大学士,到如今已有八年,那他如今一年的俸禄就是将近三十万,还不包括他入朝为官之时的工龄叠加。

这样算下来,一个人从底层爬到内阁大学士的位置,一年俸禄怎么着也得四十万往上。

虽然依旧不多,却绝对够一家子在京城过的没有压力。

这条政策一出,朝中官吏是开心了,勋贵和皇室宗亲就不怎么乐意了。

凭什么他们的爵位俸禄没变,朝中官员却能享受到这么优厚的待遇?

这些人组团去找胤礽的麻烦,有人甚至扬言,如果没有他们的祖先,就没有如今的大清,他们的爵位俸禄也要实行涨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