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北宋经济课6(第2页)

ppt上渐渐的显示出一幅世界地图来,易梅伸手就将局部地图扩大,上面有着一些黑色、红色的轨迹图,还有箭头,方便大家了解形势。

“还有一种比较小众的说法,就是七世纪的时候阿la伯半岛被统一,唐宋时候的记载应该叫做大食,大食横空出世,而统治了大食的穆han默德具有商人血统,所以从一开始的时候,大食就有着重商的血统。”

天幕下的人也可以看到那标记了大食的疆域在一点一点的扩大。

“随着他们的疆域扩大,人口增多,经济繁荣,加上他们的地理位置,他们开始充当东西方交流的信使,开始出海做生意。”

赵匡胤也看到了大食的疆域比邻这什么的于波斯湾、地中海和印度洋,都是靠海边,自然是想要出海去做生意。

他也想到之前在钦宗朝、徽宗朝有好几次去追踪赵佶的时候,也隐约听说过一嘴,只是并不多。

那个时候肯定也还是以驱逐金人为要事。

放眼看世界就会有更加辽阔的视野,范仲淹看着上面的世界地图,一种历史的波澜壮阔在面前徐徐铺开的感觉就袭上心头。

世界啊世界!

与此同时,只局限于中华一隅的他们也显得有些气魄狭小了。

“这些说法都被推崇的原因是因为都是根据史实推断,在我看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不可以一概而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从唐末到两宋频繁的政治变动、经济结构的变迁,加上不同文明的成长和竞争才是经济南移的原因。”

“如果大家看了记录,就知道晚唐的时候到处都是战乱,加上天气过冷,导致农作物不断的减产,黄河泛滥,水灾旱灾比比皆是,发展速度放慢,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宋朝的时候,两浙,甚至更南的地方发展速度增加,远远超过北方。”

“这个时候无论是农作物耕种面积,还是耕种效率,手工业发展水平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原,甚至于宋朝三分之二的税收来自于南方。”

“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了南方。”

“经济重心自然南移。”

“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品需要寻求一个新的渠道运输。”

“东南沿海地区的出海口很靠近这些手工业生产基地,可以为运输商品节省时间,而且还可以运输成本。”

易梅点点头,“大家觉得海上丝绸之路比起陆上丝绸之路,好在哪里?”

下面的人窸窸窣窣的已经说出了正确答案。

朱清谷也可以猜到了,用船运的时间肯定是更快,而且船运得多。

这些唐宋明朝的臣子也已经猜出来了。

就连赵昺都对赵匡胤说了,“大船运得更多!”

赵匡胤摸了摸他的脑袋。

易梅看他们一下子就说出来了,也没有那么严肃了,哪个讲台上的人不更加喜欢有反馈的课堂?气氛活跃的课堂?

易梅自然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