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小船的王大海 作品
第716章 。论“懒惰”的假象与责任的本质(第2页)
公共空间的底线,在于每个人都守住“责任的边界”。你在办公室吃零食,包装纸扔进垃圾桶是义务,而非美德。就像呼吸不污染的空气,本就是相互成全的结果。
我们常把“懒”挂在嘴边,却很少思考:勤劳的本质是“对协作的尊重”,而非无休止的劳作。一个人可以不做饭,但不能不尊重做饭人的劳动成果。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你的行为定义了你是谁。连续三次让别人替你收拾残局,你就成了“那个制造麻烦的人”,与你是否聪明、是否善良无关。
超市的购物车需要归位,公共厕所需要冲水,这些小事从不是“勤快人”的额外任务,而是每个使用者的“必答题”。否则,便利就会变成对他人的绑架。
有人辩解说“我付费了,就该享受服务”。可托班的孩子都知道,老师帮你擦嘴,你至少要说声谢谢。付费买不来对他人劳动的傲慢。
“不制造垃圾”是理想,“制造后清理”是底线。就像说话会产生噪音,我们无法沉默,但可以控制音量——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是否在意他人的感受。
真正的文明,藏在那些“不必提醒的自觉”里:喝完奶茶的杯子不塞进绿化带,吃完外卖的餐盒不堆在地铁座位上,这些细节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我们终会发现:厌恶的不是“懒”,而是“自私的熵增”——让混乱由他人承担,让整洁由自己享用。这种失衡,才是群居生活里最刺眼的不和谐。
改变或许从一句话开始:“今天我来洗碗吧”。不是为了证明勤劳,只是为了确认:你我都是链条的一环,谁也不该是那个突然消失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