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小船的王大海 作品

第4章 月9日上。最想伤害的人在身边(第2页)

从社会技术系统的角度看,传统话语的算法化再现以及制度性沉默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亲密关系中的伤害行为。“宁拆十座庙”等谚语的数字化传播强化,让人们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时,更倾向于隐忍。大数据推送构建的信息茧房效应,使得受害者难以接触到正确处理亲密关系的信息。制度性沉默方面,取证困难性设计的7个维度以及第三方调解的博弈论困境,都让受害者在寻求帮助时困难重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对10名受害者进行了访谈。其中一位男性受害者表示,他的妻子总是以爱他为借口,限制他的社交活动,查看他的手机,一旦他反抗,妻子就会大哭大闹,指责他不爱自己。还有一位女性受害者说,她的丈夫在争吵时,总是会翻旧账,把自己曾经的小错误无限放大,让她觉得自己罪无可恕。从跨文化比较数据来看,不同文化背景下,亲密关系中的伤害行为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由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紧密联系,受害者可能更难以摆脱伤害,因为他们不仅要考虑自身感受,还要顾及家庭和社会的看法。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虽然受害者可能更容易获得外界支持,但伤害行为可能更加隐蔽,不易被察觉。

关于神经生物学机制,除了前额叶皮层变薄,研究还发现,长期处于情感虐待环境中的人,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过度活跃,导致情绪调节失常,更容易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在量化研究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更多关于亲密关系中伤害行为的数据,比如设计一份包含多种伤害行为表现的问卷,让受访者根据自身经历进行打分,以此来更准确地评估伤害行为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亲密关系中的伤害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心理、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谴责,而应该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机制,从多个层面入手,为预防和解决亲密关系中的伤害行为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无论是个人在选择和经营亲密关系时的自我反思,还是社会在文化传播、制度建设方面的改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亲密关系真正成为爱与温暖的港湾,而不是伤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