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刘大海的资源论(第2页)
朝堂之上,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陛下,西域路途遥远,山川险阻众多,
环境复杂多变,贸然出征,恐怕会遭遇诸多风险,还望陛下三思啊。”
一位白发苍苍、经验丰富的老臣忧心忡忡地说道,脸上满是担忧之色。
“此言差矣!如今我大汉国力强盛,军队训练有素,兵强马壮,何惧之有?
况且,掌控西域资源,乃是关乎我大汉未来兴衰的大事,
绝不可因一时的艰难险阻而退缩放弃。”
一位年轻气盛、英勇无畏的将领慷慨激昂地反驳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刘彻静静地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静静地聆听着大臣们的激烈争论。
但他的内心却如翻江倒海一般,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深知,征服西域,绝非仅仅是为了获取石油资源。
更重要的是借此拓展大汉的影响力,打通与西方世界的贸易通道。
让大汉的威名如春风般吹遍四海,让四方蛮夷皆来朝拜。
在霍光那边,铁轨的铺设工作依旧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他虽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但还是听闻了自己师傅向刘彻提出的资源论。
得知此事后,霍光心中对师傅的远见卓识钦佩不已。
他心里明白,一旦西域被纳入大汉版图。
蒸汽机的燃料问题将迎刃而解,得到极大缓解。
而自己所负责的蒸汽运输事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为大汉的繁荣昌盛贡献更大的力量。
与此同时,刘大海并没有因为刘彻没有立刻做出决定而有丝毫懈怠。
他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于是开始让刘据深入研究西域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政治格局等情况。
刘据开始四处奔波,广泛收集各方情报。
不辞辛劳地拜访那些精通西域事务的学者、往来西域的商人。
与他们促膝长谈,详细了解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商业往来和军事力量。
试图探寻出一条既能实现大汉利益最大化,又能尽量减少冲突和伤亡的征服之路。
时光荏苒,日子一天天过去。
刘彻在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之后,终于下定决心。
他再次召集大臣们齐聚未央宫大殿,神色庄重,
声音坚定而有力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朕决定,即刻筹备西征之事。
西域资源丰富,对我大汉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要以和平与武力相结合的策略,恩威并施,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齐声高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表示坚决服从刘彻的决定。
虽然仍有一些大臣心中存有疑虑。
但在刘彻那不容置疑的坚定决心面前,也都选择了支持。
毕竟他们都明白,这是关乎大汉国运的重大决策。
随后,刘彻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西征的筹备工作。
他还亲自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机智灵活的使者。
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培训,准备派往西域诸国。
展开全方位的外交攻势,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刘大海凭借自己对蒸汽机的深入了解。
为军队提供了一系列关于蒸汽机在军事上应用的宝贵建议。
例如,他建议将蒸汽机改装用于运输粮草和沉重的攻城器械。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还能增强军队的后勤保障能力和攻城战斗力,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让原本还有些担忧大军长途跋涉的刘彻定下了心。
他倒是给这茬忘记了,既然这蒸汽机能运输货物,那又何尝不能运输士兵和战马呢?
只要先把铁轨修到西域旁边,那什么时候想西征,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想到此,刘彻又找来了霍光。
让其观察元朔城和长安城之间的蒸汽运输。
如果连续一个月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那就可以试着在周边几座大城之间进行联通。
除此之外,刘彻还特意分出了一批铺设铁轨和设计蒸汽机的华夏理工学子。
开始着手设计铺设一条通往羌郡的铁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