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8章 破窗效应引(第2页)

赵怀仁的“破窗效应引”,恰似《韩非子》所述“扁鹊见蔡桓公”——不医腠理之疾,反纵病入膏肓,只为彰显回春妙手。这种“自毁求荣”的诡道,在《战国策》周人卖璞时埋过伏笔,在《金瓶梅》西门庆纵仆闹市时露过峥嵘,但将其化作瓷器行的生死簿,则更显市井智慧之险恶。

此计暗藏三重机锋:

其一,造劫。《鬼谷子》云:“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赵怀仁深谙人性之愚,以碎瓷为饵,诱众生共跳火坑。那些效仿者正如《吕氏春秋》中的“逐臭之夫”,闻腥而动却不知饵中有钩。

其二,立规。《商君书》曰:“法者,民之命也。”赵怀仁自创“残器美学”,实则是将破坏奉为圭臬。这种价值颠覆,堪比《庄子》中“盗亦有道”的歪理,却多了三分商贾的算计——当破碎成为标准,完璧反而成了瑕疵。

其三,吸血。《盐铁论》痛陈:“交币通施,民事不及。”保费抽成看似公道,实则是给瓷器行业套上绞索。那些修补的残器正如《聊斋》中的画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终要露出吃人的本相。

然此术终遭三重天诛:

首诛,信任湮灭。《论语》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当青州瓷沦为笑谈时,毁掉的不只是赵怀仁的库房,更是千年窑火的信誉。那些嵌在棺材里的碎瓷,正是整个行业陪葬的明器。

次诛,价值颠倒。《道德经》云:“大道废,有仁义。”当残缺被奉为至美时,真正的工匠精神反而成了枷锁。老窑工孙驼子手中的黄泥,本可塑成传世珍品,却在疯狂中沦为欺诈的工具。

末诛,作茧自缚。《红楼梦》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赵怀仁不会明白,他亲手砸出的裂缝,终将蔓延成吞噬自己的深渊。棺材铺里那些带血的碎瓷,恰似《史记》中“饮鸩止渴”的隐喻——毒酒穿肠时,才知解药亦是砒霜。

真正的商道,当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述:“务完物,无息币。”以诚信铸器,以品质立身。靠砸坛摔碗博眼球的“聪明人”,正如中秋夜的瓷片映月——再绚烂的碎光,也拼不出一轮圆满。

抱薪救火论

“雪夜送炭本佳话,偏将火星暗中藏。

待得烈焰冲天起,方卖甘霖论斗量。”

——且看钱庄吴掌柜如何将善举化作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