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2章 绣楼上的经纬春秋(第2页)

市井声浪

桃花坞的年画贩子最先嗅到商机:\"机织缂丝价廉,正好衬我新刻的戏文图样!\"虎丘茶楼的说书先生却摇头:\"昨日听闻李巡抚千金出嫁,三十六抬嫁妆里独缺沈家古法缂丝被面。\"最妙是观前街绸缎庄的周掌柜,他左手收着沈墨卿的《岁寒三友图》,右手摆着沈清梧的机织霞帔,柜台上方悬着新匾——\"古今并陈\"。

霜降那日,沈家绣楼来了位云游比丘尼。她抚着机织的《妙法莲华经》叹道:\"当年辨才和尚守《兰亭序》真迹,终不敌摹本流传之广。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何独苛求一脉?\"檐角铁马叮咚,惊醒了梁间燕巢里并卧的新燕与老燕。

天孙授衣

转机始于一场梅雨。沈墨卿为织造贡品连日操劳,竟在绣架前昏厥。医者说需静养百日,可宫中所赐的龙袍料子还差着金鳞未点。沈清梧连夜改制织机,将母亲独创的\"结绳记色法\"化作三百竹签编码,带着十二个绣娘轮番上阵。当最后片龙鳞在晨光中流转时,老绣娘倚着门框轻叹:\"这机杼声...倒像极了你外祖母当年的织布谣。\"

《诗经》有言:\"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如今的沈家绣楼里,古法十二缂丝机与改良铁木机各列东西。沈墨卿教女儿辨识唐代蹙金绣的\"松针纹\",少女则为母亲演示如何用算术排列千色纬线。某日有客问及哪种才是正宗沈绣,母女相视一笑,共指梁间新匾——那上面是沈清梧改良机织、沈墨卿亲手刺绣的四个字:\"经天纬地\"。

暮春的姑苏城飘起杨花,沈氏绣楼传出两种梭声。老式缂丝机的\"咯吱\"声沉缓如古琴吟猱,新织机的\"咔嗒\"声清脆似羯鼓催花。窗下经过的卖花郎忽闻楼内飘出歌谣,老的唱\"七襄报章天孙巧\",少的和\"重裁云锦换新梭\"。抬头望去,但见竹帘卷处,千年经纬正织就漫天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