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5章 资治通鉴破局法

\"青史几行名姓血,汗简千卷计谋深。

谁藏治乱春秋笔,写尽人间虎狼心?\"

乱世棋枰

东汉熹平六年的洛阳城,南宫的铜鹤滴漏忽然逆流。宦官张让捧着《资治通鉴》的残卷(注:此处为艺术虚构),指间摩挲着“党锢之祸”的段落,嘴角浮起毒蛇般的笑意。三日前,他授意小黄门在太学门前泼狗血,再嫁祸于清流学子——这场“天谴”闹剧,不过是他从《史记·酷吏列传》中悟出的敛财新法。

“天下大乱,方显咱家手段。”张让抚弄着新得的玉带钩,钩上嵌着党人李膺的眼珠琥珀。这场景恰似《后汉书》所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只不过此刻的“豺狼”,正披着貂珰华服,把持着大汉命脉。

借灾养痈

真正的食利者,能把灾祸炼成金矿。

张让深谙《资治通鉴》“治乱循环”之道。他先命人凿断鸿池水闸,再散播“青龙断须”的谶语。待洛阳粮价飞涨时,却从冀州运来霉米充作赈粮——每施一斗米,需献半亩田为“香火钱”。这般手段,比《盐铁论》中“豪民困穷市邑”的记载更狠辣三分。

更绝的是“罪银赎身”。他将党人妻女没入宫中,明码标价:侍郎之女三百金,太学生家眷五百金。这般生意经,连《金瓶梅》里王婆的“挨光计”都黯然失色。正如《韩非子》所言:“人主之患在于信人”,张让却让天下人不得不“信”他的贪婪。

血简惊雷

太尉陈蕃的袖中,藏着一卷浸血的《资治通鉴》批注。

他在“汉成帝纵容外戚”的段落旁,朱批:“今之十常侍,犹昔之王莽!”某夜密会袁绍时,他展开一份名册——张让等人在并州私开的铁矿,竟用罪臣家眷为奴,铁器上皆铸“张”字暗纹。这罪证让袁绍想起《史记·平准书》的警示:“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

更惊人的是漕运账目。陈蕃门客混入西园,发现张让竟在赈灾船底暗藏私盐。船过虎牢关时,以“查验瘟疫”为由滞留旬日,实为偷换官盐入私仓。这般“借势盗国”的胆量,连《孙子兵法》的“浑水摸鱼”都难以企及。

破局刃

陈蕃的应对之策,藏在三则典故里。

其一,以史为刃

他命太学生将张让恶行编入《今古罪鉴》,比照《资治通鉴》中梁冀旧事。当街诵读时,百姓方知“十常侍之祸”堪比王莽篡汉。这招“借古讽今”,正应《荀子》“法后王”之论。

其二,釜底抽薪

暗中联络凉州铁商,以双倍价收购生铁,断张让私矿销路。待其资金困顿,再曝出铁矿虐奴丑闻。此计暗合《管子》“轻重之术”,以商战破权谋。

其三,民心为盾

将张让克扣的赈粮换成沙土,却让饥民亲眼见“官粮”倒入渭河。百姓怒潮中,陈蕃登台疾呼:“《孟子》云‘民为贵’,今贵在何处?”万民呼应声震未央宫。

铜驼荆棘

张让伏诛那日,洛阳突降黑雨。

刑场上的《资治通鉴》残卷被血浸透,显出隐藏的“党锢名录”——原来陈蕃早将党人姓名用明矾写就,专待血染显形。这招“以血还史”,比《史记》中“丹书铁券”更撼人心魄。

百姓争食张让血肉时,宫门铜驼突然倾倒。有人看见驼眼流泪,竟化出《盐铁论》中的句子:“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这场景,成了汉室将倾的绝佳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