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8章 寒窑赋里说炎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洛阳城外的破窑洞里,吕蒙正裹紧单衣,就着漏进的月光默写《滕王阁序》。寒风卷着枯叶扑在草帘上,隔壁富户的宴乐声隐约飘来:"那穷酸又在啃冷馍了!"他蘸水在土墙上续写未完的句子,指尖冻得发青。三年后,当新科状元打马游街时,昔日的破窑前挤满道贺者,那堵写满诗文的土墙早已被风雨侵蚀,唯剩"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残迹,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辉。

朱门风雪锁寒窑

吕蒙正的际遇,恰似被丢进冰窟的火种。北宋初年虽开科举,但"上品无寒门"的潜规则仍如铁幕。这让人想起《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的窘境——胡屠户那句"尖嘴猴腮"的讥讽,与洛阳富户对吕蒙正的"穷酸"标签如出一辙。阶级偏见如同浸透盐水的绳索,越是挣扎,越会勒进血肉。

这种标签化的根源,可追溯至《周礼》"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虽然管仲提出"四民分业",但到宋代已异化为固化阶层的枷锁。吕蒙正冬日乞食时,富家子掷铜钱于雪地:"吕秀才不是清高吗?趴下捡啊!"这场景与《礼记》"不食嗟来之食"的训诫形成辛辣反讽——当道德标准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清高反而成了羞辱穷士的利刃。

三重寒冰锁蛟龙

第一重:资源剥夺

吕蒙正在国子监借读时,总被安排在最远的角落。这暗合《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理想在现实中扭曲——寒门学子即便跃过龙门,仍被视作闯入鹤群的雉鸡。就像《红楼梦》中贾代儒执教义学,真正受益的仍是贾家子弟。

第二重:机会截留

某次诗会,他作的《贫女吟》被篡改成某权贵公子之作。这正应了《韩非子》"买椟还珠"的寓言——当出身成为价值标签,真才实学反倒成了可以随意窃取的装潢。那些偷诗者,恰似将明珠锁进木匣的愚人。

第三重:精神阉割

富商欲招他为婿,条件是放弃科举:"做个账房先生岂不实惠?"这让人想起《牡丹亭》里陈最良规劝杜丽娘"古今贤淑,多晓诗书",实则是用"贤淑"标签禁锢才情。阶级偏见最毒处,在于让受害者自我怀疑是否配得上更大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