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9章 画壁魍魉·敦煌伎乐天的认知围猎(第2页)

今人观此当惊心:某网红美术馆展览,用全息投影再现敦煌飞天。观众戴Ar眼镜后,见天女绕身起舞,鼻端缭绕定制香氛,足底地板随乐律震动。三个时辰后,九成观者于纪念品商店超额消费——现代伎乐天的箜篌声,依旧在掏空世人的钱囊与魂灵。

然则破局智慧,早藏于敦煌文书。s.6836号卷子载,吐蕃占领时期,画师鹿娘在莫高窟暗绘《揭谛图》:表面是金刚怒目,刮去表层颜料则现夜叉窃宝。某日法会,吐蕃贵族凝视壁画过久,忽见护法神变作窃走自家佛珠的侍从,惊惶中供出罪行。此谓“以幻制幻”的绝杀——当认知陷阱反噬布局者,幻术便成照妖宝镜。

更深层的玄机在榆林窟第3窟。西夏画师将《坛经》偈语“本来无一物”以隐形颜料题于文殊院壁,寻常香客只见空白石墙,唯心智澄明者呵气于壁,方显墨痕。某参禅者面壁三日,忽见字迹浮现,顿悟“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自此看破一切炫目色相。这“隐形真言”的设定,恰似给认知迷宫留下逃生密道。

黄昏的莫高窟九层楼前,铁马风铃兀自叮当。若细听,风声中似有古画匠的叹息:“俺描菩萨骨,君画菩萨皮,皮骨之间,隔着十八层人心。” 那些被飞天彩带缚住心神的朝圣者,与今日沉迷虚拟偶像的众生有何不同?《楞伽经》说得好:“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现。” 当我们指责画壁摄魂时,何尝不是自身心魔作祟?

故曰:丹青可摹皮相,难描心相。真正的佛国不在莫高窟的壁画上,而在看破色相的那点灵明里。下次当你被某个“完美人设”或“沉浸式体验”捕获时,不妨想想敦煌画匠的隐形偈语——或许闭目凝神后的世界,比睁开眼时更接近真实。毕竟《金刚经》有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梦幻泡影里的伎乐天,又岂能真的夺人心魄?